0%

和吏部李侍郎见示秋夜望月忆诸侍郎之什…因命仆继作

2025年07月05日

清秋发高兴,凉月复闲宵。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
同时亦所见,异路无相招。美景向空尽,欢言随事销。
忽听金华作,诚如玉律调。南宫尚为后,东观何其辽。
名数虽云隔,风期幸未遥。今来重馀论,怀此更终朝。

九龄

译文

和吏部李侍郎见示秋夜望月忆诸侍郎之什…因命仆继作
应和吏部李侍郎《秋夜望月忆诸侍郎》之作…因而命我续写
清秋发高兴,凉月复闲宵。
清秋时节兴致勃发,凉月相伴又度闲夜。
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
月光追逐着晶莹的露珠,情感因如水的月色而摇曳。
同时亦所见,异路无相招。
虽曾同赏此景,如今各奔东西难再相聚。
美景向空尽,欢言随事销。
美景终将消散于虚空,欢愉的言语也随往事淡去。
忽听金华作,诚如玉律调。
忽闻李侍郎华美诗章,字字如精妙的音律。
南宫尚为后,东观何其辽。
南宫(尚书省)犹在身后,东观(藏书处)却已遥远。
名数虽云隔,风期幸未遥。
官职名位虽有间隔,但风雅情怀未曾疏远。
今来重馀论,怀此更终朝。
今日重温高论,整日沉浸于这般思绪中。

词语注释

露华:露珠的光华。
水镜:比喻清澈如水的明月。
金华:喻指李侍郎的诗文,金喻华美。
玉律:精美的音律,喻诗文佳妙。
南宫:唐代指尚书省,李侍郎所在官署。
东观:汉代宫中藏书处,此借指文人雅集之地。
风期:风雅的情谊。

创作背景

秋夜长安,金风荐爽。吏部李侍郎于南宫值宿时,望月兴怀,作《秋夜望月忆诸侍郎》一诗,此正开元盛世文坛交游之典型场景。是时张九龄执掌吏部,集贤院学士云集,每逢休沐,必有诗酒酬唱。李侍郎此作传至九龄案头,但见"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之句,清辉满纸,恍见月映千官佩,露湿九霄袍。

考《唐六典》,吏部侍郎正四品上,掌天下官吏选授。而诗中"南宫"即尚书省,"东观"代指秘书省,暗含对同僚分处台阁的怅惘。九龄读至"名数虽云隔,风期幸未遥",不禁忆及当年与严挺之、赵冬曦等"仙省十友"的玉堂雅集。此时月光漫过朱雀大街的砖甃,在诗笺上投下槐影,遂研墨继作。

其"忽听金华作"之"金华",典出《汉书》"金华殿说",暗喻李诗如经筵纶音。而"玉律调"三字,既应和秋夜更漏,又暗合考功司铨选之责。全篇在"美景向空尽"的怅惘与"风期幸未遥"的期许间,勾勒出盛唐文臣特有的仕隐情怀——彼时台省诸公,虽案牍劳形,然一片冰心,终寄玉壶。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望月为引,展开一幅清冷幽远的文人怀思图卷。"凉月复闲宵"中"复"字暗含时光循环的寂寥,而"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化用《淮南子》"水静则平,平则清"的典故,将月光、露珠、水镜三重意象叠印,构成晶莹剔透的视觉通感。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类意象群是典型的大历诗风特征——"以精微的物象折射宏阔的时空"。

"同时亦所见,异路无相招"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以平行句式造落差意境",昔日同僚各散天涯的怅惘,通过"同时"与"异路"的强烈对比喷薄而出。而"美景向空尽"的"空"字,蒋寅在《大历诗风》中解析为双关语,既指月华渐隐的实景,又暗喻人生际遇的虚无。

后半段转入对李侍郎诗作的品评,"诚如玉律调"用《礼记·乐记》"金声玉振"的典故,喻指对方诗律精严。学者葛晓音特别推崇"南宫尚为后,东观何其辽"的时空处理技巧:南宫(尚书省)与东观(宫廷藏书处)两个地理意象,通过"尚为后""何其辽"的虚词勾连,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

结句"风期幸未遥"中"风期"一词,程千帆《古诗考索》考证此为六朝习语,特指超越时空的精神契合。全诗在"终朝"的绵长余韵中收束,恰如霍松林所言:"大历诗人最擅以瞬间凝望定格永恒,此诗正是以月为舟,载动古今宦游人的共同怅惘。"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曰:"高仲武以'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一联为天机独到,盖月夜怀人之作,最易流于平弱,而此二句以物象映心象,露华水镜之间,自见情思摇漾之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张九龄此作,以秋月为经,以怀人为纬。'同时亦所见,异路无相招'十字,道尽宦海离合之悲。末段'名数虽云隔,风期幸未遥',尤见君子交谊,不在形迹。"

近人俞陛《诗境浅说》析其结构:"前六句写景即含怅惘,中四句转入金华玉律之赞而不失敦厚,后四句收束处如孤帆收港,仍维系着秋月清辉。全篇若断若续,正得《离骚》'纡徐委曲'之致。"

当代学者葛晓音指出:"此诗可贵处在'美景向空尽,欢言随事销'的禅意转折,将传统望月怀远的主题提升至哲理层面。吏部诸公唱和之作,独此篇能超脱官场应酬,得晋人兰亭雅集之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