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郊,终南山麓的晨雾尚未散尽,岑参踏着沾露的草径向总持寺阁行去。天宝十一载(752年)的春风里,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诗人衣袖鼓荡,眼底盛放着盛唐最后的光华。
寺阁飞檐刺破青冥的刹那,岑参的靴底正碾过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留下的车辙痕。这座始建于隋代的佛阁,在开元盛世重修后愈显巍峨,九级浮屠的阴影斜斜覆住汉代未央宫的残砖。诗人拾级而上时,函谷关的峭壁与渭水的波光在云霭间时隐时现,恍若杜牧笔下"檐牙高啄"的阿房宫正在时空缝隙中明灭。
当他在最高层扶栏远眺,终南山的松涛与长安城的市声在耳畔交织成奇妙的复调。东北方向的斗城(汉长安别称)轮廓已漫漶在炊烟里,唯见漕渠如银线缀连起星罗棋布的坊市。此时安禄山正在范阳厉兵秣马,但帝国的危机尚未惊动这方登临胜境——岑参笔下"纷诡万形"的惊叹,恰成了盛唐气象最后的琉璃剪影。
暮鼓声中,诗人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张九龄在此留下的诗句。当他把"怀远独悠哉"的尾韵抛向云海时,一片落花正掠过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的华清宫旧址。这座承载着佛法与王权的建筑,此刻成了历史经纬的交汇点,将秦汉的沧桑、隋唐的浮华,都凝铸在青砖黛瓦的肌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