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
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

九龄

译文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登上荆州城眺望长江(二首)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
浩荡长江水奔流不息,与天地共存直至永恒。
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
它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更迭,如今又为谁家的子孙叹息。
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
向东眺望江水悠长无尽,自西方昼夜不息奔涌而来。
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
时光如同这江水般流逝,叫人心中怎能不生出忧愁。

词语注释

荆州(jīng zhōu):古代九州之一,今湖北一带。
终始:指天地万物从开始到终结的循环。
经阅:经历、见证。
悠悠:形容水流漫长遥远的样子。

创作背景

秋风萧瑟的时节,张九龄站在荆州城垣上,望着滚滚长江水,思绪如浪涛般翻涌。这位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此刻已远离庙堂,外放为荆州长史。江水亘古如斯地流淌,正如他在《登荆州城望江二首》中写下的"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字句间浸透着对宇宙永恒的惊叹。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五十九岁的张九龄因李林甫构陷而遭贬。当他登临荆州城楼时,长江的壮阔景象与胸中块垒激烈碰撞。"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二句,既暗含对历代兴亡的沉思,又透露出对自身遭遇的感喟——江水见证过多少像他这样的失意之人?

在第二首中,"东望何悠悠"的绵长与"西来昼夜流"的迅疾形成时空张力。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仅有十余年,诗人或许已在江水的永恒流动中,预感到了盛唐气象的衰微。"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的结语,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对时代命运的隐忧,正如他当年在《感遇》诗中种下的兰桂之志,此刻都化作了东去的浪花。

江涛拍打着千年古城墙,也拍打着诗人敏感的心弦。这组看似写景的小诗,实则是用水的意象书写的政治寓言,在开阔的时空视野里,沉淀着一位盛世政治家最深的孤独与清醒。

赏析

滔滔江水在诗人笔下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成为贯通天地的永恒象征。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以江流喻时空,得天地之元气",那昼夜不息的波涛,恰似历史长河裹挟着无数过客,而"经阅几世人"五字,竟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浩渺形成惊心动魄的对照。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复叹谁家子"的设问之妙:"不言己悲,而悲慨自见,此等笔法最得风人遗意"。

东西往复的江流在第二首中化作具象化的时间载体,"东望何悠悠"的绵长与"西来昼夜流"的迅疾形成张力结构。正如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析:"诗人将空间位移转化为心理时间,悠悠者非江水,实乃观者之愁绪"。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深得南朝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意境传承,却又通过"岁月既如此"的直抒胸臆,将六朝含蓄之美转化为盛唐的浑融气象。

两首绝句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递进之势。首章尚是客观咏叹,至次章"为心那不愁"已化作强烈反诘。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文学讲演集》中揭示其精妙:"由观物到观心,由物理到人生,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宇宙意识到生命意识的升华"。那昼夜不息的江水,最终都化作诗人镜中的白发,这种将自然意象与生命焦虑完美结合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向哲理诗过渡的典型范例。

点评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张说以江流为墨,天地为纸,写就时空永恒的苍茫画卷。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天地相终始'五字,已尽大江神理,后四句递出人世代谢之感,笔力千钧。"此语诚为的论,滔滔江水在此不仅是自然意象,更成为亘古时空的见证者。

首章"经阅几世人"一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特别点出:"张公以史笔入诗,'经阅'二字如青铜镜照见兴亡,较之寻常吊古之作,更显沉雄。"江水阅尽人间沧桑,而诗人独立城头的身影,与历史长河中无数"谁家子"的叹息重叠,遂使个人愁绪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时空之思。

次章"东望何悠悠"六字,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似闻江声拍岸,六个平声字连用,音节之妙,令人神游赤壁。"而末二句"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为:"十字如霜夜钟声,既含建安风骨,复具正始之音,愁而不哀,怨而不怒,此盛唐气象之先声也。"诗人将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交融,使江水成为流淌在天地与心间的双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