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的时节,张九龄站在荆州城垣上,望着滚滚长江水,思绪如浪涛般翻涌。这位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此刻已远离庙堂,外放为荆州长史。江水亘古如斯地流淌,正如他在《登荆州城望江二首》中写下的"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字句间浸透着对宇宙永恒的惊叹。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五十九岁的张九龄因李林甫构陷而遭贬。当他登临荆州城楼时,长江的壮阔景象与胸中块垒激烈碰撞。"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二句,既暗含对历代兴亡的沉思,又透露出对自身遭遇的感喟——江水见证过多少像他这样的失意之人?
在第二首中,"东望何悠悠"的绵长与"西来昼夜流"的迅疾形成时空张力。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仅有十余年,诗人或许已在江水的永恒流动中,预感到了盛唐气象的衰微。"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的结语,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对时代命运的隐忧,正如他当年在《感遇》诗中种下的兰桂之志,此刻都化作了东去的浪花。
江涛拍打着千年古城墙,也拍打着诗人敏感的心弦。这组看似写景的小诗,实则是用水的意象书写的政治寓言,在开阔的时空视野里,沉淀着一位盛世政治家最深的孤独与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