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夕望月

2025年07月05日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九龄

译文

秋夕望月
秋夜望月
清迥江城月
江城的月亮清澈高远
流光万里同
月光洒遍万里,普天同照
所思如梦里
心中思念的人恍如梦中
相望在庭中
只能在庭院中遥遥相望
皎洁青苔露
露珠在青苔上晶莹剔透
萧条黄叶风
秋风萧瑟,黄叶纷飞
含情不得语
满怀深情却无法倾诉
频使桂华空
只能频频凝望那徒然明亮的月光

词语注释

清迥(qīng jiǒng):清澈高远
流光:月光
桂华:月亮,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

创作背景

秋夕望月,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笔下的一首五言律诗,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开元盛世末期。彼时虽国力鼎盛,然朝廷党争渐起,诗人身处政治漩涡,心绪复杂。此诗或作于其贬任荆州长史期间,江城月色成为寄托情怀的载体。

据《旧唐书》载,张九龄"以直道黜",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因谏阻牛仙客入相触怒玄宗,自此远离中枢。诗中"流光万里同"暗含君臣虽同沐月辉却天各一方的隐喻,"青苔露"与"黄叶风"的意象对照,恰似其《感遇》诗中"草木有本心"的孤高品格。

考唐代职官制度,地方官每于中秋前后举行望月宴集。此诗颔联"所思如梦里"的恍惚,与尾联"含情不得语"的克制,正折射出宰辅之臣突遭外放的巨大心理落差。桂华频落之叹,既合月宫传说,又暗喻才士遭弃的千古怅惘,与李白"月光长照金樽里"的豪放形成微妙互文。

全诗以简淡之笔绘皎洁之景,得"温柔敦厚"之诗教真髓。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其"含思婉转,不失风人之旨",恰印证了这首月夜咏怀之作,实为盛唐气象中一缕清冷而深邃的月光。

赏析

暮色四合时,江城的月悄然升起。那月光不是寻常的莹白,而是带着"清迥"的质地,如冰魄悬于靛蓝的天幕,将万里山河浸在同一个流光里。马茂元在《唐诗选》中评此联"以空间之旷远写心境之孤绝",月光越是浩渺,越衬得人间思念无处遁形。

诗人独步中庭,青苔上的露珠正映着月华流转,恍若梦中人的泪光。忽有风过,黄叶萧萧而下,露珠便碎了——这"皎洁"与"萧条"的意象对举,恰似李善注《文选》所言"以丽景写哀,其哀倍增"。露是易逝的承诺,叶是凋零的年华,都在月光里显影出思念的形状。

最痛彻处在于"含情不得语"。桂树婆娑的影空自摇动,如同被反复虚掷的深情。程千帆《古诗考索》点破此中机关:"'频使'二字最沉痛,非月华空照,实人心空老"。那些欲言又止的夜晚,最终都化作月光里的尘埃,落在无人翻阅的诗页上。

整首诗如一幅水墨氤氲的册页,月光是银灰色的留白。叶嘉莹论及此类作品时说:"唐人望月诗之妙,在于将宇宙意识化入儿女情长"。这江城秋月照见的何止一人之思?分明是千年以来所有被月光刺穿的,寂静的思念。

点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月为魂,张九龄《望月怀远》以月为思,而此《秋夕望月》独以月为怨——"清迥江城"二句,恰似太白"明月出天山"之气象,然"流光万里"四字,已暗藏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之怅惘。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空际传神,青苔黄叶间自生孤光",诚哉斯言!

"所思如梦里"一联,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化实为虚"之妙:庭中月色本是眼前实景,偏以"相望"二字作拟人想,遂使月光如故人凝睇。李东阳《麓堂诗话》更激赏"皎洁"二句,称其"露风二字着青黄色彩,不写秋而秋意自透",恰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末联"含情不得语",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曰:"较之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别有一种欲说还休之致"。桂华频落而人独立,空字收束处,方回《赢奎律髓》叹为"神韵在笔墨之外",此正严沧浪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