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望月,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笔下的一首五言律诗,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开元盛世末期。彼时虽国力鼎盛,然朝廷党争渐起,诗人身处政治漩涡,心绪复杂。此诗或作于其贬任荆州长史期间,江城月色成为寄托情怀的载体。
据《旧唐书》载,张九龄"以直道黜",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因谏阻牛仙客入相触怒玄宗,自此远离中枢。诗中"流光万里同"暗含君臣虽同沐月辉却天各一方的隐喻,"青苔露"与"黄叶风"的意象对照,恰似其《感遇》诗中"草木有本心"的孤高品格。
考唐代职官制度,地方官每于中秋前后举行望月宴集。此诗颔联"所思如梦里"的恍惚,与尾联"含情不得语"的克制,正折射出宰辅之臣突遭外放的巨大心理落差。桂华频落之叹,既合月宫传说,又暗喻才士遭弃的千古怅惘,与李白"月光长照金樽里"的豪放形成微妙互文。
全诗以简淡之笔绘皎洁之景,得"温柔敦厚"之诗教真髓。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其"含思婉转,不失风人之旨",恰印证了这首月夜咏怀之作,实为盛唐气象中一缕清冷而深邃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