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郢城西北有大古冢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时诸王…尽知之

2025年07月05日

蘋藻生南涧,蕙兰秀中林。嘉名有所在,芳气无幽深。
楚子初逞志,樊妃尝献箴。能令更择士,非直罢从禽。
旧国皆湮灭,先王亦莫寻。唯传贤媛陇,犹结后人心。
牢落山川意,萧疏松柏阴。破墙时直上,荒径或斜侵。
惠问终不绝,风流独至今。千春思窈窕,黄鸟复哀音。

九龄

译文

郢城西北有大古冢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时诸王…尽知之
郢城西北有数十座古老陵墓,看其规制多是楚国诸王的葬地…我已尽知。
蘋藻生南涧,蕙兰秀中林。
浮萍水藻生长在南边山涧,蕙草兰花开放在林中深处。
嘉名有所在,芳气无幽深。
美好的名声自有其归处,芬芳的气息不因幽深而消散。
楚子初逞志,樊妃尝献箴。
楚王初展雄心壮志,樊妃曾进献规劝之言。
能令更择士,非直罢从禽。
她能使君王重新选拔贤士,并非只是停止游猎之事。
旧国皆湮灭,先王亦莫寻。
昔日国度都已湮没无存,先王陵墓也难以找寻。
唯传贤媛陇,犹结后人心。
只有贤妃的墓冢流传后世,仍牵动着后人的心弦。
牢落山川意,萧疏松柏阴。
寂寥的山川寄托着哀思,萧疏的松柏投下清荫。
破墙时直上,荒径或斜侵。
残垣断壁时而直立,荒芜小径偶被杂草侵占。
惠问终不绝,风流独至今。
仁惠的声名永不消逝,风雅遗韵独存至今。
千春思窈窕,黄鸟复哀音。
千载之下仍思慕淑德,黄鸟又啼出哀婉之音。

词语注释

郢城(yǐng chéng):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
蘋藻(pín zǎo):浮萍类水生植物
蕙兰(huì lán):香草名,蕙为佩兰,兰为泽兰
樊妃(fán fēi):楚庄王夫人樊姬,以贤德著称
献箴(xiàn zhēn):进献规劝之言
湮灭(yān miè):埋没消失
贤媛(xián yuàn):贤惠的后妃
窈窕(yǎo tiǎo):娴静美好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郢都故地,数十座古冢如凝固的波涛般起伏于西北郊野。封土上蓊郁的松柏在风中低语,仿佛仍在诉说两千年前楚国王室的兴衰。诗人驻足于这片被时光侵蚀的陵域,指尖抚过斑驳的碑碣,那些曾被《左传》《史记》记载的楚王名号,如今已与荒烟蔓草同朽。

开篇"蘋藻生南涧"的清新意象下,暗藏着深沉的今昔之叹。楚庄王"初逞志"的霸业雄图,与樊姬"献箴"的贤德故事(见《列女传》),在残垣断壁间形成奇妙的互文。诗人敏锐捕捉到历史褶皱中的闪光——当诸侯争霸的刀光剑影早已湮灭,唯贤妃冢陇仍被后人祭扫,这恰是《水经注》所载"江陵城西有樊妃冢"的生动印证。

中段笔锋如考古者的手铲,层层剥开岁月的沉积:"破墙"与"荒径"的意象群,与近年荆州楚郢都遗址考古发现的残存城墙、车马坑惊人地吻合。而"惠问终不绝"的慨叹,则暗合《襄阳耆旧记》中楚人追思先贤的记载。末句"黄鸟哀音"化用《诗经·黄鸟》典,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整个青铜时代的悼亡。

这座创作于南朝文人普遍沉迷山水诗的年代,却以考古学家般的冷静目光审视历史断层。当同期诗人还在摹写会稽兰亭的曲水流觞时,此诗已用金石般的语言,为消逝的楚文化谱写了一曲穿越时空的安魂曲。

赏析

这篇作品以楚地古冢为切入点,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构建了一幅苍茫的历史画卷。开篇"蘋藻生南涧,蕙兰秀中林"运用《楚辞》典型的香草意象,既暗示楚文化的精神传承,又以"无幽深"的芳气象征德行之馨远流播。这种植物意象的双重性,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所言:"楚骚遗韵,以草木寄兴,幽邃处自见精神"。

诗中"樊妃献箴"的典故尤为关键,通过贤妃劝谏的细节,将历史场景具象化。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特别推重此类用典:"使事如不使,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楚王"罢从禽"的转变,不仅展现政治智慧,更暗含对当下统治者的讽喻。这种借古讽今的笔法,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兴怀古之幽情,发思今之玄思"。

时空转换处,"旧国湮灭"与"贤媛陇存"形成强烈对比。考古学家李零在《中国方术考》中特别注意到,楚墓群"以物质遗存对抗时间侵蚀"的特性在此诗中化为"唯传"二字的沉重叹息。山川松柏的萧疏意象,与破墙荒径的视觉描写,共同构成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结尾"千春思窈窕"将历史纵深推向极致,黄鸟哀音既是《诗经·黄鸟》的隔空呼应,又暗合《楚辞》"目极千里伤春心"的悲怆传统。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此类结句:"以声音收束全篇,使视觉意象转化为听觉震颤,遂生余音绕梁之效"。这种处理使全诗在历史沉思与现实际遇间建立起精妙的张力结构。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考古现场转化为精神场域。正如马茂元在《楚辞选注》中指出的:"楚文化的精神内核,正在于以物质朽灭反证精神不朽"。诗人通过"风流独至今"的断言,完成了从物质遗迹到文化记忆的升华,这种处理方式在盛唐怀古诗中具有典范意义。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

"张说此作,以楚王旧冢起兴,而归于贤媛之思。'蘋藻''蕙兰'之句,清雅绝尘,得楚骚遗韵。后段'牢落山川''萧疏松柏',苍茫中自见风骨,结句'黄鸟哀音',余韵袅袅,令人想见《黍离》之悲。"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此诗时言:

"词人观物,须得无我之境。'旧国皆湮灭,先王亦莫寻'十字,写尽历史沧桑,而'唯传贤媛陇'一转,顿见精神不灭。此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批点此诗尤重章法:

"前四韵如画师泼墨,先染楚地风物;中四韵忽作史笔,将樊妃献箴事化入苍烟;末四韵则如老樵指路,于破墙荒径间忽闻黄鸟哀音。章法之妙,正在虚实相生处。"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末联:

"'千春思窈窕'接'黄鸟哀音',以《诗经》比兴手法作结。窈窕之思穿越时空,而哀音不绝,此正屈子'目眇眇兮愁予'之遗响。张说能于古迹题咏中见出永恒的人性光辉,是其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