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郢都故地,数十座古冢如凝固的波涛般起伏于西北郊野。封土上蓊郁的松柏在风中低语,仿佛仍在诉说两千年前楚国王室的兴衰。诗人驻足于这片被时光侵蚀的陵域,指尖抚过斑驳的碑碣,那些曾被《左传》《史记》记载的楚王名号,如今已与荒烟蔓草同朽。
开篇"蘋藻生南涧"的清新意象下,暗藏着深沉的今昔之叹。楚庄王"初逞志"的霸业雄图,与樊姬"献箴"的贤德故事(见《列女传》),在残垣断壁间形成奇妙的互文。诗人敏锐捕捉到历史褶皱中的闪光——当诸侯争霸的刀光剑影早已湮灭,唯贤妃冢陇仍被后人祭扫,这恰是《水经注》所载"江陵城西有樊妃冢"的生动印证。
中段笔锋如考古者的手铲,层层剥开岁月的沉积:"破墙"与"荒径"的意象群,与近年荆州楚郢都遗址考古发现的残存城墙、车马坑惊人地吻合。而"惠问终不绝"的慨叹,则暗合《襄阳耆旧记》中楚人追思先贤的记载。末句"黄鸟哀音"化用《诗经·黄鸟》典,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整个青铜时代的悼亡。
这座创作于南朝文人普遍沉迷山水诗的年代,却以考古学家般的冷静目光审视历史断层。当同期诗人还在摹写会稽兰亭的曲水流觞时,此诗已用金石般的语言,为消逝的楚文化谱写了一曲穿越时空的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