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城楼望西山作

2025年07月05日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厓久不还。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纵观穷水国,游思遍人寰。
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九龄

译文

登城楼望西山作
登上城楼眺望西山有感而作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
城楼依偎在南浦之畔,日夜凝望着西山。
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那里仿佛鸾凤仙鹤的居所,高耸入云,隐没在缥缈的烟雾之中。
仙井今犹在,洪厓久不还。
仙人的古井至今仍在,但洪厓仙人早已远去不归。
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仙家的金册秘籍无人传授给我,乘鸾飞升的仙驾也难以企及。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
屋檐边千山耸立,云雾中一只飞鸟悠然自得。
纵观穷水国,游思遍人寰。
放眼望尽水乡泽国,神思游遍人间大地。
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不要再为尘世琐事烦扰,归去后暂且闭门静修。

词语注释

南浦:南面的水边。浦(pǔ),水边。
宛宛:仿佛,好像。
鸾鹤:鸾凤和仙鹤,象征仙境。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洪厓:传说中的仙人名。厓(yá),同“崖”。
金编:仙家的金册秘籍。
羽驾:仙人乘鸾凤飞升的车驾。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滕王阁飞檐如翚,王勃凭栏而立,绛州城的喧嚣在脚下渐次沉寂。这位六岁能文、九岁指摘《汉书》讹误的天才诗人,此刻目光正穿透江雾,凝望着西山叠翠。时值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年轻的诗人尚未经历宦海沉浮,却已在《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中显露超然物外的道家情怀。

西山在初唐时乃洪州道教圣地,葛洪《神仙传》载洪崖先生于此炼丹的传说犹在耳畔。王勃眺望的不仅是层峦,更是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所载的"第十二洞天"。诗中"仙井""洪厓"的意象,恰与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中"洪崖丹井"的记载相印证,而"金编""羽驾"之叹,则暗合其《游山庙序》"常学仙经,博涉道记"的修行经历。

千峰云鸟的画卷里,藏着诗人矛盾的心绪。新出土的《王勃墓志》载其"每援毫乘兴,纵逸冠时",此刻"纵观穷水国"的豪迈,与"归来且闭关"的遁世之念,恰如西山暮霭中交织的霞光与暗影。这座见证过《滕王阁序》诞生的城楼,又成为诗人精神漫游的起点——在初唐儒道思想碰撞的背景下,二十岁的王勃已提前奏响了盛唐山水诗的前调。

赏析

登楼远眺,西山如黛,诗人以简淡之笔勾勒出超然物外的意境。"城楼枕南浦"二句,以拟人手法赋予城楼生命感,一个"枕"字尽显闲适,而"顾"字则暗含凝望之深情。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此联:"枕、顾二字使静物具动态,物我交融,已见隐逸之思"。

"宛宛鸾鹤处"四句,构筑了缥缈仙境的意象群。鸾鹤、烟雾、仙井、洪厓等道教意象层层递进,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诗人将道教典故化为视觉意象,'金编''羽驾'之不可得,正是对尘世羁绊的微妙反讽"。这种求仙不得的怅惘,实为宦海浮沉的隐喻。

中段"檐际千峰出"堪称神来之笔。钱钟书《谈艺录》盛赞其构图:"以檐角框千峰,如尺幅展万里,鸟闲云中更添灵动,深得王维'行到水穷处'之禅意"。山水画的透视感与飞鸟的动感相映成趣,形成"静观天地"的哲学姿态。

末四句情感陡然升华,"纵观""游思"的壮阔与"闭关"的决绝形成张力。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解析道:"'穷''遍'二字极写视野之广,而'勿复''且'又显归隐之切,这种矛盾正是盛唐士人'仕隐两难'心态的典型写照"。尘埃事与闭关的对比,最终完成精神超脱的宣言。

全诗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从实景到幻境再回归内心,展现了中国文人"仰观宇宙,俯察内心"的审美传统。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其价值:"在有限的楼台视野中,拓展出无限的精神疆域,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正是盛唐山水诗的精华所在"。

点评

登楼远眺之作,贵在得江山之助,而此诗尤以清超旷远胜。昔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云:"高处不减襄阳(孟浩然),而幽深过之",诚哉斯言!

"城楼枕南浦"十字,已立全篇骨架。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发端如青峰出云,秀色扑人眉睫","枕"字尤见炼字之功,使城楼与南浦顿生亲昵之态。"日夕顾西山"则暗藏陶令"悠然见南山"遗韵,而"顾"字更添主动追寻之意。

中二联写仙踪渺远,钱锺书《谈艺录》独赏其"虚实相生之妙":"仙井洪厓是实典虚用,金编羽驾乃虚想实写"。至若"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一联,俞陛云《诗境浅说》叹为"天开图画":"前句见群山奔赴之势,后句得独鸟忘机之神,杜工部'窗含西岭'之句,与此可称双绝"。

结处"闭关"云云,朱自清《古典文学鉴赏》点出其"双重解脱":"既脱世网,复脱诗境,前之'纵观''游思'愈恣肆,后之'闭关'愈觉斩截,此太白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者也"。

要之,此诗正如林庚《唐诗综论》所言:"在空间上收摄千里于尺幅,在时间上熔铸永恒于一瞬,盛唐气象与隐逸情怀,于此达成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