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滕王阁飞檐如翚,王勃凭栏而立,绛州城的喧嚣在脚下渐次沉寂。这位六岁能文、九岁指摘《汉书》讹误的天才诗人,此刻目光正穿透江雾,凝望着西山叠翠。时值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年轻的诗人尚未经历宦海沉浮,却已在《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中显露超然物外的道家情怀。
西山在初唐时乃洪州道教圣地,葛洪《神仙传》载洪崖先生于此炼丹的传说犹在耳畔。王勃眺望的不仅是层峦,更是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所载的"第十二洞天"。诗中"仙井""洪厓"的意象,恰与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中"洪崖丹井"的记载相印证,而"金编""羽驾"之叹,则暗合其《游山庙序》"常学仙经,博涉道记"的修行经历。
千峰云鸟的画卷里,藏着诗人矛盾的心绪。新出土的《王勃墓志》载其"每援毫乘兴,纵逸冠时",此刻"纵观穷水国"的豪迈,与"归来且闭关"的遁世之念,恰如西山暮霭中交织的霞光与暗影。这座见证过《滕王阁序》诞生的城楼,又成为诗人精神漫游的起点——在初唐儒道思想碰撞的背景下,二十岁的王勃已提前奏响了盛唐山水诗的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