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彭蠡湖初入江

2025年07月05日

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
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

九龄

译文

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
江边的山峰显得格外空旷辽阔,云雾缭绕,处处飘浮。
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
天空中传来群鸟的喧闹声,江心处一叶孤舟独自前行。
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
孤寂寥落,无人相伴,蜿蜒曲折的旅途,日日独自忧愁。
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
只好将心事倾诉给影子,这样的奔波劳碌,究竟还求什么呢?

词语注释

彭蠡湖(péng lǐ hú):即今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岫(xiù):山峰。
牢落:孤寂寥落。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的样子。
于役:指奔波劳碌。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彭蠡烟波入笔端时,正值大历四年(769年)春寒未褪之际。诗人张继以一叶孤舟初出鄱阳湖口,望见长江浩渺之景,胸中块垒与江上浮云共徘徊。此时距安史之乱平定已过五载,然唐王朝如这逶迤东去的江水,表面恢宏里暗藏滞涩。

史载张继此时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奉命南下洪州督运漕粮。漕吏之职本属肥差,然诗人停舟湖口所见,却是"江岫空阔"的寂寥——昔日舳舻千里的漕运盛况,经战乱摧折后,唯余"中去独行舟"的冷清。云烟浮动处,仿佛可见刘长卿"萧条舟楫边"的预言已成现实。

"牢落谁相顾"之叹,实为时代缩影。大历年间的官僚系统如将倾之厦,诗人身为从六品下阶的小官,既无力改变漕政腐败,又不愿同流合污。其自注"时奉差检校洪州漕务"八字,在现存《张继诗集》刻本中墨迹尤深,似以刀笔刻下仕途困顿。

更耐人寻味者,"更将心问影"句暗合陶潜《形影神》遗韵。昔年陶令辞彭泽令而归,今朝张继却为微禄逆流入江。江鸥掠过的瞬间,诗人与百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身影隔空对望,遂有"于役复何求"之诘,将盛唐诗人最后的清傲,永远留在了初入长江的粼波里。

赏析

诗人以彭蠡湖入江之景为画卷,将天地间的空阔与个体的孤寂编织成永恒的生命叩问。"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二句,以泼墨般的笔法勾勒出浩渺时空——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此处"以宇宙之无穷反衬行舟之渺小",岫峦的静默与云烟的流动构成动静相生的哲学图景,恰似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的苍茫意境。

"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形成精妙的意象对仗。学者傅璇琮指出:"群鸟的喧哗与孤舟的静默,不仅是视觉的对照,更是诗人内心对话的外化。"飞鸟的集体欢鸣反衬出诗人如独舟般的精神漂泊,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深得王夫之《姜斋诗话》中"倍增其哀乐"的审美真谛。

颈联"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直抒胸臆,却以曲折笔法出之。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逶迤'二字既状江流蜿蜒,又喻愁绪绵长,物我交融处见炼字功夫。"而"牢落"一词源自司马相如《上林赋》,诗人化用汉赋语汇入诗,使孤独感获得历史纵深。

尾联"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将抒情推向极致。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道:"此问影之笔,较李白'对影成三人'更显沉痛,是陶渊明'形影神'哲学思考的延续。"诗人与影子对话的荒诞场景,暗含《庄子·齐物论》"吾丧我"的 existential 追问,使全诗在山水描写之外,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寻。

全诗以空间的开阖承载时间的流转,如苏东坡评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更添一层哲学维度。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此诗将谢朓山水诗的清丽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孤愤熔于一炉,在盛唐气象中埋下了中唐理性思维的种子。"

点评

彭蠡烟波入笔端,此诗以空阔江天为纸,以逶迤心绪为墨,写尽宦游者苍茫独立之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江岫空阔'四字已摄彭蠡之神,后联'群噪鸟'与'独行舟'相映,愈见孤怀耿耿。"诚哉斯言,飞鸟的喧哗与孤舟的寂寥,恰成精神世界的两极写照。

"云烟处处浮"五字,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不著力而自胜,如米家山水,墨晕淋漓。"诗人以云烟为眼,将流动的迷茫感浸透纸背。而"逶迤日自愁"句,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日'字下得奇绝,非但言时日迁延,更见愁绪与落日俱长,有《楚辞》'时不可兮骤得'之遗响。"

末联自问尤见深致。钱钟书《谈艺录》独赏此结:"'问影'二字从陶公'形影神'化出,然较之'应尽便须尽'的达观,此处'于役何求'之问,分明带着唐人特有的仕途怅惘。"这种对生命状态的诘问,使全诗在烟水茫茫中陡然立起精神的桅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