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彭蠡烟波入笔端时,正值大历四年(769年)春寒未褪之际。诗人张继以一叶孤舟初出鄱阳湖口,望见长江浩渺之景,胸中块垒与江上浮云共徘徊。此时距安史之乱平定已过五载,然唐王朝如这逶迤东去的江水,表面恢宏里暗藏滞涩。
史载张继此时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奉命南下洪州督运漕粮。漕吏之职本属肥差,然诗人停舟湖口所见,却是"江岫空阔"的寂寥——昔日舳舻千里的漕运盛况,经战乱摧折后,唯余"中去独行舟"的冷清。云烟浮动处,仿佛可见刘长卿"萧条舟楫边"的预言已成现实。
"牢落谁相顾"之叹,实为时代缩影。大历年间的官僚系统如将倾之厦,诗人身为从六品下阶的小官,既无力改变漕政腐败,又不愿同流合污。其自注"时奉差检校洪州漕务"八字,在现存《张继诗集》刻本中墨迹尤深,似以刀笔刻下仕途困顿。
更耐人寻味者,"更将心问影"句暗合陶潜《形影神》遗韵。昔年陶令辞彭泽令而归,今朝张继却为微禄逆流入江。江鸥掠过的瞬间,诗人与百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身影隔空对望,遂有"于役复何求"之诘,将盛唐诗人最后的清傲,永远留在了初入长江的粼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