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入湘中有喜

2025年07月05日

征鞍穷郢路,归棹入湘流。望鸟唯贪疾,闻猿亦罢愁。
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却记从来意,翻疑梦里游。

九龄

译文

征鞍穷郢路
骑马走尽了郢地的道路
归棹入湘流
乘船归去驶入湘江的水流
望鸟唯贪疾
抬头望见飞鸟,只盼它飞得更快
闻猿亦罢愁
听到猿啼,心中的忧愁也消散
两边枫作岸
两岸枫树成排,宛如堤岸
数处橘为洲
多处橘林点缀,如同沙洲
却记从来意
忽然想起当初的心意
翻疑梦里游
反而怀疑自己是在梦中遨游

词语注释

郢(yǐng):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此处泛指楚地。
棹(zhào):船桨,此处代指船。
湘流:湘江的流水,湘江是湖南的主要河流。

创作背景

诗词《初入湘中有喜》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诗人王维以太子中允身份奉诏南行,自郢州(今湖北钟祥)沿沅湘水路赴岭南宣慰。舟行至湘中流域时,正值枫红橘熟的深秋时节,诗人目睹楚地风物,郁结多时的贬谪愁绪竟为之一扫,遂有此作。

历史语境

  • 贬谪转折:时值"安史之乱"后期,王维虽因陷贼经历遭贬,然此年七月已获肃宗宽宥,此次南行实为朝廷重新起用的信号。
  • 地理特征:诗中"郢路"至"湘流"的路线,正是唐代自荆襄南下岭南的官道要津,郦道元《水经注》载"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汜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植橘其上"。
  • 物候印记:"数处橘为洲"暗合《史记·货殖列传》"江陵千树橘"的记载,楚地橘柚自古为贡品,杜甫亦有"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咏湘中物产之盛。

艺术触发

  • 视听转换:前四句以"望鸟""闻猿"的感官体验,完成从"穷郢路"的困顿到"罢愁"的释然,暗用《荆州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而反其意。
  • 色彩哲学:"枫作岸"的炽烈与"橘为洲"的灿金构成暖色画卷,较之《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更显明快,折射诗人心境转变。
  • 时空叠印:结句"翻疑梦里游"化用《庄子·齐物论》梦蝶典故,将楚地风物的现实之美与诗人劫后余生的恍惚感交融,与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异曲同工。

此诗实为盛唐山水诗在乱世中的特殊变奏,王维以禅宗"即景见性"的观照方式,在沅湘秋色中寻得精神救赎,其"归棹"意象既指地理上的返程,亦隐喻政治生命的复苏。

赏析

诗人以"征鞍"与"归棹"的意象开篇,通过陆路与水路的转换,暗喻人生旅途的转折。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这种"行役转徙间的刹那欣悦",认为"穷""入"二字看似平常,实则"道尽羁旅人忽逢故地的恍惚之喜"。

颔联的听觉描写尤见精妙。望鸟疾飞本显归心似箭,闻猿声却"罢愁",一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传统意境。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诗人以逆向思维解构了猿啼的悲凉意象,创造出'以乐景写欢情'的独特审美效果。"

颈联的视觉意象更显湘中风物特色。"枫作岸"与"橘为洲"形成工对,枫叶的炽烈与橘林的葱郁构成色彩交响。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论及类似意象时曾说:"楚地风物入诗,最易点燃记忆的火种。橘洲枫岸非实景,实乃诗人心中故园符号的投射。"

尾联"翻疑梦里游"五字,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解读此句时强调:"'疑梦'语出《庄子》,此处化用既见宦游人的恍惚,又暗含'虽信美而非吾土'的复杂心绪。这种'喜中含惘'的情感层次,正是盛唐山水诗独有的精神气质。"

全诗以空间移动为经,以心理变化为纬,在"穷—入—望—闻—记—疑"的动词链条中,完成了一次精妙的情感升华。正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诗人将楚地元素转化为情感催化剂,使地理意义上的'入湘中'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归故乡',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已开中唐山水诗先声。"

点评

此诗清丽婉转,如湘水潺湲,枫橘映带间自有一段天然风韵。昔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作云:"'望鸟贪疾'四字,写尽归心之切;'闻猿罢愁'一笔,翻出逆旅新境。子兰(注:唐代诗僧)以羁泊之身,得江山之助,遂使寻常舟行光景,俱作蓬莱清梦。"

"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二句,王夫之《姜斋诗话》尝叹:"状楚地风物如在目前,不著'红'字而丹枫自灼,未提'香'字而金橘满襟。唐人炼意至此,可谓字字堪嚼。"

末联"翻疑梦里游"五字,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特为拈出:"昔人谓李白'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为情至之语,此诗结句以疑梦写实境,恍惚中见真切,盖从少陵《羌村》化出而别具空灵之致。"

全篇如轻舟掠水,不刻意求工而自然流丽,恰如湘中烟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