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答太常靳博士见赠一绝

2025年07月05日

上苑春先入,中园花尽开。唯馀幽径草,尚待日光催。

九龄

译文

答太常靳博士见赠一绝
回赠太常靳博士的一首绝句
上苑春先入
皇家园林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中园花尽开
园中的花朵已竞相绽放
唯馀幽径草
只有那幽静小径上的青草
尚待日光催
还在等待阳光的催促

词语注释

上苑(shàng yuàn):皇家园林
幽径(yōu jìng):幽静的小路

创作背景

张九龄《答太常靳博士见赠一绝》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年间,大唐王朝正值盛世繁华,而庙堂之上暗流涌动。张九龄作为一代贤相,以"九龄风度"闻名朝野,其诗作往往于清雅中见深意。此诗作于其任礼部侍郎期间(约开元十五年左右),太常寺靳博士以诗相赠,九龄遂以此绝句酬答。

"上苑春先入,中园花尽开"二句,表面写长安皇家园林春景,实则暗喻政坛风云。据《旧唐书》载,时玄宗渐疏直谏之臣,宠信李林甫等佞臣。所谓"上苑"或指得势新贵,"中园"则喻指趋附者众。九龄以春色分布之异,巧妙揭示权力格局变迁。

末二句"唯馀幽径草,尚待日光催",恰是诗人自我写照。《曲江集》中常见"兰草""幽草"意象,九龄曾自比"孤根自相依"(《感遇》)。此时他虽居要职,却因守正不阿渐遭排挤。日光者,帝王恩泽也;幽草待照,正是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期待。

此绝句短短二十字,承袭初唐应制诗典雅形制,却注入盛唐士人的精神气骨。靳博士原诗已佚,然从九龄答诗可窥见:在开元盛世的锦簇花团中,早有清醒者如幽径青草,静待历史的天光垂照。

赏析

这首诗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层次分明的春光图景,展现了张九龄诗歌"清澹中有远韵"(《唐诗别裁》评语)的典型风格。四句诗通过空间转换与时间递进的双重维度,将自然界的生命律动与人生际遇的哲思完美融合。

上苑春先入,中园花尽开以皇家园林与私家花园的对比拉开序幕。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特别指出"先入"二字之妙:"不曰'至'而曰'入',若春有意择地而居者"。上苑的春意带着某种特权意味率先降临,而中园的花朵已进入盛放期,两个画面并置形成微妙的张力——既暗含对靳博士身居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恭维,又隐约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唯馀幽径草,尚待日光催转入更具象征性的场景。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联:"写物候之迟早,各有所待,寄托遥深"。幽径小草作为诗人自我投射的意象,与上苑中园形成三重空间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强调"日光催"的拟人化处理:"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生命期待,日光既是实际的温暖来源,亦是皇恩的隐喻"。

在情感表达上,全诗呈现递进式的微妙变化。首联的客观描述中暗含赞叹,尾联则转入深沉的生命体验。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张九龄擅长在咏物中寄托政治情怀,此诗以草木待春暗示士人待明主,延续了其《感遇》组诗的比兴传统"。诗中"唯馀"二字尤见功力,既保持谦逊姿态,又暗含坚守之意,与作者晚年遭贬仍持节守正的人生经历形成互文。

全诗二十字中蕴含多重意蕴,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唐人绝句贵在言微旨远,此诗以寻常物候写不寻常心绪,得风人之旨"。空间上的由远及近(上苑-中园-幽径)与时间上的由先至后(春入-花开-草待)形成经纬交织的艺术结构,最终在"日光催"的开放式结尾中,完成对生命希望的礼赞。

点评

张上若《唐诗偶评》有云:"此诗以'先入'、'尽开'作衬,转出'唯馀'二字,便觉幽草孤芳,独得天地清韵。寻常花草,经此对照,顿生哲思。"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五绝贵在言简意远,此诗前二句极写春色暄妍,后二句忽作静观,'待'字尤妙,道出草木自有其时,非人力可强。"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赞叹:"'日光催'三字最耐寻味,不曰'春风'而曰'日光',见得草木萌动,皆是天地至仁之心的显现。幽径小草,亦具向阳本性,此中见造化之妙。"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中论及此诗:"'尚待'二字最见唐人绝句转折之妙。前二十字中藏否泰阴阳之理,上苑中园之花,不过借东风早发;幽径之草,方显生命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