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陈学士还江南同用征字

2025年07月05日

荷蓧旋江澳,衔杯饯霸陵。别前林鸟息,归处海烟凝。
风土乡情接,云山客念凭。圣朝岩穴选,应待鹤书征。

九龄

译文

饯陈学士还江南同用征字
为陈学士返回江南饯行,同用‘征’字韵
荷蓧旋江澳
背着蓧草筐,漫步在江边弯曲的小路
衔杯饯霸陵
举杯饮酒,在霸陵为他饯行
别前林鸟息
离别前,林中的鸟儿也安静下来
归处海烟凝
他归去的地方,海上的烟雾缭绕
风土乡情接
故乡的风土人情在心中萦绕
云山客念凭
远方的云山承载着游子的思念
圣朝岩穴选
圣明的朝廷选拔贤才
应待鹤书征
应当等待征召的诏书如仙鹤般飞来

词语注释

荷蓧(hé diào):背着蓧草编织的筐。蓧,古代一种竹制农具。
江澳(jiāng ào):江边弯曲的地方。澳,水边弯曲处。
霸陵(bà líng):古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汉代陵邑之一,此处借指饯别之地。
鹤书(hè shū):古代征召贤士的诏书,因诏板字体如鹤头,故称。

创作背景

诗词《饯陈学士还江南同用征字》创作背景考略

唐开元年间,文坛盛行以诗饯别的风雅传统。此诗当作于陈学士自长安南归江南之际,时值盛唐政治清明、科举兴盛,"鹤书征"之典暗合朝廷征召隐逸的"岩穴之选"历史背景。

历史语境

  1. 地理意象

    • "霸陵"为长安东郊著名饯别地,汉唐以来折柳送客多在此处,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可证。
    • "江澳""海烟"的江南风物描写,反映唐代士人对烟水故乡的集体记忆,与晋人张翰"莼鲈之思"一脉相承。
  2. 制度映射

    • "圣朝岩穴选"指向唐代制举中的"高蹈丘园科",如《唐会要》载开元二十三年"征聘天下隐士","鹤书"即指朝廷征贤的诏书(典出《北山移文》)。
    • 陈学士或为应征入朝的江南名士,此番归乡可能带有"终南捷径"的政治意味。
  3. 诗艺特征:

    • 五律体式工稳,"息""凝"二字炼字精妙,体现盛唐山水诗"气象浑成"的特质。
    • "同用征字"显示这是群体唱和之作,符合唐代官员文人"分韵赋诗"的社交惯例,敦煌写本P.2555卷中可见类似案例。

此诗以江海之思寓庙堂之志,在离情中暗藏对"圣代无隐者"的颂美,堪称开元年间文士交游的典型样本。

赏析

这首诗以饯别为主题,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含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人送别诗特有的隽永韵味。首联"荷蓧旋江澳,衔杯饯霸陵"以对仗工整的笔法,将隐者形象(荷蓧)与饯别场景(衔杯)并置,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张力。学者周啸天指出:"'霸陵'暗用汉文帝霸陵饯别的典故,赋予寻常送别以历史厚重感"(《唐诗鉴赏辞典》)。

诗中意象的运用极具层次感。"林鸟息"与"海烟凝"构成动静相生的画面,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类写法:"以物象之静定,反衬人情之荡漾"。颈联"风土乡情接,云山客念凭"巧妙将地理空间(风土、云山)与心理空间(乡情、客念)叠合,学者葛晓音认为这种写法"实现了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诗意转化"(《唐宋诗醇》)。

尾联"圣朝岩穴选,应待鹤书征"运用"鹤书"典故意在言外。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以朝廷征召的祥瑞意象作结,既符合饯别对象的学者身份,又暗含对友人政治前途的美好祝愿"。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评:"在典雅的辞藻下流动着真挚的情谊,体现盛唐送别诗'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美学特质"。

诗人通过时空的交错(江澳—霸陵)、虚实的相生(眼前饯别—未来征召),构建出立体化的艺术境界。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中特别推崇此类作品:"将离别之情的个体体验,升华为对仕隐抉择的普遍思考,展现出唐诗特有的精神气象"。

点评

此篇《饯陈学士还江南》五律,如清溪漱玉,气韵天成。唐人饯别诗之妙,尽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作尤得其神髓。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曰
"『别前林鸟息,归处海烟凝』十字,写尽行旅静躁之态。鸟息见饯别之缠绵,烟凝状归程之渺远,真所谓『离形得似』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语
结联"圣朝岩穴选,应待鹤书征"最见唐人气象。以鹤书征召作结,既存勖勉之意,复含庙堂之思,较之寻常惜别语,境界自高。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按语
通篇以"征"字为眼,前有风土云山铺陈,后有鹤书岩穴呼应,中二联虚实相生。饯别不作楚囚对泣语,反以从容之笔写征棹之思,此盛唐人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