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时,张九龄正立于韶州曲江的官舍窗前。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因李林甫构陷而外放荆州长史。郡斋的梧桐叶簌簌落在砚台边,他提笔写下《在郡秋怀二首》,墨迹里浸透盛唐士人最深的困境。
"五十而无闻"之叹并非虚指。据《旧唐书》载,是年张九龄恰逢知天命之年。当他回望长安,那个在勤政殿与玄宗论"九龄风度"的自己已成云烟。诗中"宦成名不立"的悖论,恰是开元后期政局的缩影——牛仙客等寒门骤贵,而"直道如不羁"的贤士反遭放逐。岭南潮湿的秋风里,他听见了《诗经·小雅》"萧萧马鸣"的古老回响。
"兰艾不分"的典故出自《离骚》,此时却成为政治预言。次年安禄山讨契丹失利,张九龄力主按军法处置未果。史载玄宗"特舍之"时,这位诗人宰相是否想起自己写过的泽畔衰兰?在"身退毁随"的宿命感中,他其实早已预见"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祸端。
白露凝阶的夜晚,诗人用陶渊明"采蕨南山"的意象构建精神桃源。但"挂冠东都门"终究只是纸上逍遥——据《曲江集》年谱,此诗作成后他仍坚持整顿荆州漕运。这种"怃然忧成老"却不忘黎庶的矛盾,正是盛唐最后一批儒臣的悲壮写照。当长安的霓裳羽衣舞正酣,南方的谪官正用诗句为整个时代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