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郡秋怀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策蹇惭远途,巢枝思故林。
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鱼鸟好自逸,池笼安所钦。
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议道诚愧昔,览分还惬今。
怃然忧成老,空尔白头吟。

九龄

译文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秋风吹入前方的树林,萧瑟的风声在高高的树枝上呜咽。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孤独的游子满怀思绪,醒来叹息又有谁能知晓。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官职虽成但名声未立,志向犹存可岁月已飞逝。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五十岁了仍默默无闻,古人对此深感遗憾。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一生不喜外在的装饰,正直的品性如同脱缰之马。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未能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忽然间寒来暑往时光流逝。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世态人情自古如此,一旦退隐诽谤也随之而来。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悠悠的沧江水中小洲,遥望天边的白云尽头。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露水凝结成霜降下,沼泽中的野草零落披散。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如果兰花和艾草不分,那馨香又有何用。
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
庭院杂草上凝结白露,岁月流逝触动深远思绪。
策蹇惭远途,巢枝思故林。
骑着跛脚马惭愧难以远行,筑巢的鸟儿思念旧时的树林。
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
小人担心招致祸患,整日如临深渊般谨慎。
鱼鸟好自逸,池笼安所钦。
鱼儿和鸟儿喜欢自由自在,怎会羡慕池塘和鸟笼。
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在东都城门挂冠辞官,去南山采摘蕨菜。
议道诚愧昔,览分还惬今。
谈论道理确实愧对过去,看清命运反而满意现在。
怃然忧成老,空尔白头吟。
怅然若失忧愁催人老,徒然白发苍苍独自吟咏。

词语注释

萧瑟(xiāo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或景色凄凉。
寤叹(wù tàn):醒来叹息。
疵(cī):缺点,瑕疵。这里指古人深感遗憾。
不羁(bù jī):不受束缚,自由奔放。
操割(cāo gē):比喻施展才能,处理政事。
离披(lí pī):散乱,零落。
策蹇(cè jiǎn):骑着跛脚马。
挂冠(guà guān):辞官。
蕨(jué):一种野菜。
怃然(wǔ rán):怅然失意的样子。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张九龄正立于韶州曲江的官舍窗前。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因李林甫构陷而外放荆州长史。郡斋的梧桐叶簌簌落在砚台边,他提笔写下《在郡秋怀二首》,墨迹里浸透盛唐士人最深的困境。

"五十而无闻"之叹并非虚指。据《旧唐书》载,是年张九龄恰逢知天命之年。当他回望长安,那个在勤政殿与玄宗论"九龄风度"的自己已成云烟。诗中"宦成名不立"的悖论,恰是开元后期政局的缩影——牛仙客等寒门骤贵,而"直道如不羁"的贤士反遭放逐。岭南潮湿的秋风里,他听见了《诗经·小雅》"萧萧马鸣"的古老回响。

"兰艾不分"的典故出自《离骚》,此时却成为政治预言。次年安禄山讨契丹失利,张九龄力主按军法处置未果。史载玄宗"特舍之"时,这位诗人宰相是否想起自己写过的泽畔衰兰?在"身退毁随"的宿命感中,他其实早已预见"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祸端。

白露凝阶的夜晚,诗人用陶渊明"采蕨南山"的意象构建精神桃源。但"挂冠东都门"终究只是纸上逍遥——据《曲江集》年谱,此诗作成后他仍坚持整顿荆州漕运。这种"怃然忧成老"却不忘黎庶的矛盾,正是盛唐最后一批儒臣的悲壮写照。当长安的霓裳羽衣舞正酣,南方的谪官正用诗句为整个时代敲响警钟。

赏析

张九龄的《在郡秋怀二首》以秋日为镜,照见宦海浮沉与人生迟暮的复杂心绪。诗中"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开篇即构建典型秋景意象,风与枝的互动被清代学者沈德潜评为"以物候起兴,得《楚辞》萧飒之致"(《唐诗别裁》),瑟瑟秋声成为诗人内心孤寂的外化。

宦海沉浮的苦闷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其"道尽唐代士人功业焦虑"。诗人以"五十而无闻"自况,暗用《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典故,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此"非独伤老,实叹道之不行"。而"直道如不羁"与"身退毁亦随"的对比,形成仕隐矛盾的双重困境,恰如葛晓音教授所言:"这种进退维谷的焦虑,正是开元后期士人集体心理的缩影"(《唐诗流变》)。

自然意象的隐喻系统
诗中构建了丰富的自然意象群:"沧江渚""白云涯"象征高洁志向,"露""霜""离披草"暗示生命凋零。特别是"兰艾若不分"句,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解析:"以香草喻君子之德,而世道浑浊使馨香无存,此屈子遗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代诗选》特别指出"庭芜白露"与"巢枝故林"的意象呼应,认为"白露既是实写秋深,更是生命白头的隐喻"。

精神突围的尝试
末段"挂冠东都门"至"览分还惬今"展现心理转折,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乃"唐人典型的精神自救:通过想象归隐完成现实困境的超越"。但"怃然忧成老"的收束,被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解读为"最终仍回归到时间焦虑之中,形成抒情结构的回环"。

全诗将《楚辞》的比兴传统与魏晋咏怀诗的哲理思考熔于一炉,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总评:"曲江公诗,骨峻神疏,此作尤见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在秋声秋色中,诗人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深沉叩问。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唐诗镜》评:

"张诗如'秋风入前林'二首,气格高古,直追汉魏。'寂寞游子思'十字,写尽羁旅苍凉;'兰艾若不分'四句,比兴深微,屈子遗响。其词清越似陶,其骨峻拔类阮,中唐罕见此等胸次。"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九龄此作,以《离骚》之旨运建安之风骨。'五十而无闻'联,暗用《论语》典而浑化无痕;'庭芜生白露'章,即景骋怀,有嗣宗《咏怀》之致。末章'挂冠''采蕨'之思,尤见曲江公清节,所谓'诗如其人'者。"

近代学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按:

"二诗双璧辉映,前章悲时,后章述志。'物情自古然'六句,以沧江白云为境,霜露兰艾为喻,得《诗经》雅怨之体。后首'策蹇惭远途'十字,形象与心境交融,王孟山水诗中亦少此凝重笔力。"

当代诗学家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诗选》析:

"张九龄将陈子昂'风骨'说付诸实践,此二首可见转折。其妙处在于:以晋人玄理为骨(如'身退毁随'之悟),以六朝物色为衣(如'露下霜降'之景),而精神气脉纯是盛唐。'悠悠沧江渚'与'挂冠东都门'形成空间张力,展现士大夫精神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