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酬宋使君见诒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大唐宫廷,金銮殿的琉璃瓦映着斜阳,张九龄执笔沉吟。开元盛世的风吹动案头奏章,也吹皱了他胸中波澜——这首酬答宋使君的五言律诗,正诞生于庙堂与江湖的微妙际会之间。
一、盛世帷幕下的文人际遇
据《旧唐书》载,开元八年(720年)张九龄迁司勋员外郎时,岭南节度使宋璟曾以诗文相赠。诗中"献策幸逢时"之语,暗合《曲江集》所录九龄早年《上姚令公书》的典故。彼时玄宗开广言路,青年才俊得以"朝列且云忝",然九龄笔下"君恩复若兹"的感喟,实则藏着文人仕途如履薄冰的隐忧。
二、岭南烟雨浸润的笔墨
"庭闱际海曲"句,当指九龄故乡韶州曲江。唐代《岭南风物志》载:"五岭之南,文士辈出而多耿介"。诗人以"轺传荷天慈"感念皇恩时,笔锋忽转"闻君泣素丝",实暗用《淮南子》"素丝染于苍则苍"典。宋使君赠诗或涉贬谪之叹,九龄遂以"顾己欢乌鸟"的孝亲之思婉转相慰,岭南士人特有的风骨隐现其间。
三、涅而不淄的精神图腾
尾联"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可溯至《论语·阳货》"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开元年间政争渐起,《资治通鉴》载张说与宇文融党争事,九龄身处漩涡而持守清节。此句既是对宋使君的共勉,亦成为其毕生践行的箴言——三年后他作《感遇》"草木有本心",正是这"白心"的延续。
黄昏的光影在诗笺上流转,墨迹渐干时,长安城的暮鼓正穿透朱红宫墙。这首酬答之作,终将在千年文脉中,化作玉壶冰心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