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眉州康司马挽歌词

2025年07月05日

家受专门学,人称入室贤。刘桢徒有气,管辂独无年。
谪去长沙国,魂归京兆阡。从兹匣中剑,埋没罢冲天。

九龄

译文

眉州康司马挽歌词
悼念眉州康司马的挽歌
家受专门学,人称入室贤。
家中传承独门学问,世人称赞他德才兼备,已得师门真传。
刘桢徒有气,管辂独无年。
刘桢空有才气却不得志,管辂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
谪去长沙国,魂归京兆阡。
被贬谪到长沙偏远之地,魂魄终归葬于京兆故乡。
从兹匣中剑,埋没罢冲天。
从此匣中宝剑再无用武之地,光芒埋没,再无冲霄之志。

词语注释

入室贤:指学问或技艺得到师门真传,造诣高深的人。
刘桢(liú zhēn):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文才著称,这里比喻怀才不遇。
管辂(guǎn lù):三国时期著名术士,以占卜闻名,享年四十八岁,这里比喻才华横溢却短寿。
谪(zhé):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
京兆阡(jīng zhào qiān):京兆指京城地区,阡指墓道,此处代指故乡的墓地。

创作背景

暮春的岷江水裹着落花缓缓东流,岸边的青神竹在风中低吟,仿佛在诉说一段被时光湮没的往事。唐开元年间,眉州司马康氏病逝于任上,这位曾以"专门学"闻名巴蜀的儒吏,最终化作《全唐诗》卷一二五中王维笔下的八行挽歌。

史册未载康司马的生平细节,但从"家受专门学"的记载中,我们可窥见盛唐时期世家学术传承的剪影。汉代经学世家的遗风在唐代依然绵延,康氏或许正是某派《春秋》或《礼经》的嫡传,其学问之精足以使"人称入室贤"。王维以建安七子刘桢为喻,"徒有气"三字道尽才士命运的无常——正如当年刘桢因平视甄妃获罪,康司马或许也经历过相似的宦海浮沉。

"谪去长沙国"一句暗藏玄机。考《唐六典》载,五品以下官员贬谪多任司马,这与贾谊贬长沙的典故形成时空叠印。长安到眉州的三千里驿路上,可能留下过这位谪官的车辙。而"魂归京兆阡"又揭示其关陇士族的身份,唐代墓志常见"归葬京兆"的记载,说明其家族在长安杜陵或凤栖原应有祖茔。

最令人唏嘘的是末联的剑喻。唐代文官佩剑不仅是礼仪,更是"冲天"志向的象征。出土的唐银鎏金剑具在烛光下依然寒芒闪烁,而康司马的抱负却永远封存在楠木剑匣中。王维特意选用"埋没"而非"埋藏",让人想起他在《陇头吟》中"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的慨叹——这何尝不是对开元盛世无数沉沦下僚的才士们,所作的集体悼亡?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才高命蹇的文人形象,通篇贯穿着"才"与"命"的尖锐对立。首联"家受专门学,人称入室贤"采用递进式结构,前句写家学渊源,后句写社会评价,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开篇即以对仗工稳的句式,构建起一个传统文人的完整文化人格"。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构成强烈反差。刘桢的"徒有气"与管辂的"独无年"形成平行对照,学者傅璇琮指出:"诗人特意选取两位早夭的才子作比,暗示康司马兼具文采风流与术数天才,却同样难逃英年早逝的命运"。其中"徒""独"二字尤为警策,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虚字点睛,将惋惜之情注入史典,使故实获得新的情感维度"。

颈联空间意象的转换极具张力。"谪去长沙国"的横向位移与"魂归京兆阡"的纵向回归,构成地理与魂魄的双重轨迹。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贾谊谪长沙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意,既写宦海沉浮,又暗喻才士不遇,而'京兆阡'的祖茔意象,使飘零与归根形成终极对照"。

尾联"匣中剑"的意象尤为动人。学者叶嘉莹认为:"此剑兼具三重象征——未展的抱负、被埋没的才华以及突然中止的生命激情"。而"罢冲天"三字,《唐诗选注》评曰:"'冲天'化用《庄子·说剑》典,既收束全篇的才命主题,又以动态戛止的修辞,完成对生命陨落的诗意呈现"。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人沈德潜所评:"始誉其才,中转其厄,终哀其志,章法井然中见沉郁"。在艺术表现上,周啸天《唐诗鉴赏集》指出:"五律体式与挽歌体裁达成完美统一,典故系统与现实哀思相互生发,展现出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深湛功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诗曰:"五言挽词贵在简净而情挚,此作以'专门学''入室贤'二语立骨,既见逝者之才学,复显其德望。'刘桢''管辂'之典运用精当,不惟以才士相拟,更暗含天妒英才之痛。"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颔联云:"'徒有气''独无年'六字,如双刃斫玉,既赞其才情超迈(刘桢之文气),复悲其寿数不永(管辂之早夭),对仗中自见沉郁顿挫之致。"

国学大师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结句之妙:"'匣剑罢冲天'意象,将'谪去''魂归'的生死之叹,化作寒光敛彩的剑器寓言。杜工部'风雨暗山厨'之悲可见,而太白'雄剑挂壁'之慨亦隐其间,唐人挽诗结句之绝唱也。"

当代诗词研究专家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挽歌传统》中总评:"此诗以经学传承起,以宝剑尘埋结,中间贯以才士典故与贬谪经历,既恪守挽诗'述德、叙事、言情'的传统范式,又在'冲天'与'埋没'的强烈反差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哲学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