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园中时蔬尽皆锄理唯秋兰数本委而不顾彼虽…遂赋二章

2025年07月05日

场藿已成岁,园葵亦向阳。兰时独不偶,露节渐无芳。
旨异菁为蓄,甘非蔗有浆。人多利一饱,谁复惜馨香。
幸得不锄去,孤苗守旧根。无心羡旨蓄,岂欲近名园。
遇赏宁充佩,为生莫碍门。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

九龄

译文

园中时蔬尽皆锄理唯秋兰数本委而不顾彼虽…遂赋二章
园中的时令蔬菜都已锄理完毕,只有几株秋兰被弃置不顾。虽然它…于是写下这两首诗。
场藿已成岁,园葵亦向阳。
田间的豆叶已经成熟,园中的葵花也向着太阳生长。
兰时独不偶,露节渐无芳。
唯独兰花不合时宜,在寒露时节渐渐失去芬芳。
旨异菁为蓄,甘非蔗有浆。
它的美味不同于蓄藏的蔓菁,甘甜也不像甘蔗多汁。
人多利一饱,谁复惜馨香。
人们大多只求填饱肚子,谁还会珍惜它的清香。
幸得不锄去,孤苗守旧根。
幸好没有被锄去,孤零零的兰苗守着老根。
无心羡旨蓄,岂欲近名园。
它无心羡慕美味的储藏,也不愿靠近名贵的花园。
遇赏宁充佩,为生莫碍门。
若遇知音甘愿被采作佩饰,生长时也不愿碍人门庭。
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
幽静山林中自有芬芳,不是为了让人评说。

词语注释

藿(huò): 豆叶。
菁(jīng): 蔓菁,一种蔬菜。
旨(zhǐ)蓄: 美味的储藏。
馨(xīn)香: 芳香。
佩(pèi): 佩戴的饰物。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时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言事触怒武后,遭诬下狱。此二章乃其系狱期间,见狱中小园蔬畦整治而秋兰独遭冷落,感怀身世而作。

历史语境

  • 初唐政治生态中,武后集团正逐步清除异己。据《旧唐书》载,是年"告密之端"大启,骆宾王以"坐赃"罪名入狱实为政治构陷。
  • 唐代司刑寺(大理寺)狱中确有"隙地种蔬"制度,《唐六典》载"给囚粮,并给园蔬",此"诗词园"当为狱吏督囚整饬之蔬圃。

意象寄托

  1. "园葵向阳"暗喻趋炎附势之辈,典出《汉书·董仲舒传》"葵藿倾叶向日"
  2. "兰时不偶"化用《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以楚辞香草传统自况
  3. "露节无芳"呼应蔡邕《琴操》中孔子见幽兰"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的典故

创作心理

  • 首章"人多利一饱"句,折射当时"告密者得官"(《资治通鉴》语)的社会风气
  • 次章"孤苗守根"之喻,与作者《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形成互文
  • 末句"非是为人论"暗合其《萤火赋》"处幽不昧,居照斯晦"的士人气节

此二章实为唐代"贬谪文学"先声,以比兴手法完成从个人遭遇到精神超越的书写,较之张九龄《感遇》咏兰诗早约百年。

赏析

这篇咏物诗以园中时蔬与秋兰的对比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意象并置和深刻的情感投射,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对世俗价值观的疏离。

意象经营的精妙对比
诗中构建了"园葵"与"秋兰"两组核心意象:向阳而生的葵藿"已成岁""亦向阳",以密集的时令性意象强调其世俗价值;而秋兰则"露节渐无芳""孤苗守旧根",通过"露节""孤苗"等孤绝意象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手法,正如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指出的:"植物意象的取舍往往投射着诗人的精神选择,被锄理的时蔬与自守的秋兰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隐喻。"

情感抒发的层次递进
前四句以平静的叙述暗含惋惜,"兰时独不偶"的"独"字已见孤愤。至"人多利一饱,谁复惜馨香",情感转为激越的诘问,钱钟书《谈艺录》评此句:"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永恒矛盾,凝练为饮食之道与馨香之辨的意象碰撞。"后章"幸得"二字转折,情感趋于平和,但"守旧根""非为人论"等语仍暗含倔强,这种含蓄中见风骨的特质,恰如叶嘉莹所言:"唐人咏物诗的精神高度,正在于能将道德理想转化为美学境界。"

哲学意蕴的深度开掘
诗中包含三重哲学思考:其一是生存与存在的分野("利一饱"与"惜馨香");其二是依附与独立的抉择("近名园"与"守旧根");其三是功利价值与内在价值的衡量。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末句"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认为:"这超越了传统咏物诗的比兴模式,抵达了存在主义式的生命宣言——芳香的自足性正是人格独立性的诗意呈现。"

全诗以质朴语言构筑深邃意境,在简单的农事叙述中注入厚重的生命思考。其价值不在词藻的华美,而在于通过日常物象的并置,完成了对士人精神的精准画像——这种将人格理想物象化的创作手法,正是唐代咏物诗最珍贵的艺术遗产。

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子昂此作,托物言志处极得屈子遗韵。'兰时独不偶'一句,孤标傲世之态跃然,较之'园葵向阳',愈见君子守道不徇俗之节。"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前章以'利饱'与'馨香'对举,刺世之味于真赏;后章'孤苗守根'四字,写尽贞士幽独。结句'非是为人论',真乃洗尽人间烟火气。"

苏轼《东坡题跋》曾论:"陈拾遗咏兰二章,得陶公饮酒诗骨。其'无心羡旨蓄'之语,与'采菊东篱下'同一机杼,皆所谓寄至味于澹泊者也。"

钱钟书《谈艺录》析之:"'露节渐无芳'与'幽林芳意在'形成张力,暗喻道德人格之显隐。子昂善用植物学特征作伦理学象征,较之六朝咏物诗,更见思想深度。"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点出:"此诗双关妙用,'不锄'既是实写秋兰幸存,又喻士之不遇;'碍门'既状兰株位置,复讽俗眼障目。唐人咏物诗能物我交融至此者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