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

2025年07月05日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亚司河海秩,转牧江湖澨。勿谓符竹轻,但觉涓尘细。
一麾尚云忝,十驾宜求税。心息已如灰,迹牵且为赘。
忽捧天书委,将革海隅弊。朝闻循诚节,夕饮蒙瘴疠。
义疾耻无勇,盗憎攻亦锐。葵藿是倾心,豺狼何反噬。
履险甘所受,劳贤恧相曳。揽辔但荒服,循陔便私第。
嘉庆始获申,恩华复相继。无庸我先举,同事君犹滞。
当推奉使绩,且结拜亲契。更延怀安旨,曾是虑危际。
善谋虽若兹,至理焉可替。所仗有神道,况承明主惠。

九龄

译文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昔日迁居这安乐之地,至今已历经两代。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暗自庆幸承蒙先祖恩德,朴素家风令后辈惭愧。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只求对故乡更加恭敬,岂敢独占山川的秀美。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那时开始自我勉励,衡量自己尚无济世之才。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贫瘠土地需辛勤劳作,好书能启蒙愚昧。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初探石室中的典籍,再登金马门获功名。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既在南宫起草文书,又于西掖执掌诏令。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错误提拔了小人,繁盛时光却在中年。
亚司河海秩,转牧江湖澨。
历任河海次级官职,又转任江湖水滨。
勿谓符竹轻,但觉涓尘细。
莫说符节官职轻微,自觉如涓埃般渺小。
一麾尚云忝,十驾宜求税。
一纸调令已觉惭愧,十年驾车当求停歇。
心息已如灰,迹牵且为赘。
心如死灰般沉寂,形迹牵绊成累赘。
忽捧天书委,将革海隅弊。
忽奉诏书受重任,将革除边远弊端。
朝闻循诚节,夕饮蒙瘴疠。
早晨刚颂扬忠诚,傍晚便染瘴疠。
义疾耻无勇,盗憎攻亦锐。
正义之病耻于无勇,盗贼憎恨攻击更凶。
葵藿是倾心,豺狼何反噬。
葵花向阳本心忠诚,豺狼为何反咬一口?
履险甘所受,劳贤恧相曳。
甘愿冒险承受苦难,愧对贤者推举之恩。
揽辔但荒服,循陔便私第。
执缰治理荒远之地,归家便至私人宅院。
嘉庆始获申,恩华复相继。
嘉庆方得舒展,恩泽又接连不断。
无庸我先举,同事君犹滞。
无需我先行举荐,同僚您仍滞留。
当推奉使绩,且结拜亲契。
当推崇出使功绩,并结拜为亲密之交。
更延怀安旨,曾是虑危际。
更延伸安定旨意,曾在此危难之际。
善谋虽若兹,至理焉可替。
善谋虽如此,真理岂可替代。
所仗有神道,况承明主惠。
所依仗的是天道,何况承蒙明主恩惠。

词语注释

迨(dài):等到。
梓桑:故乡。
揆(kuí):揣测,衡量。
澨(shì):水边。
恧(nǜ):惭愧。
陔(gāi):田埂,此处指归家之路。

创作背景

岭南的瘴烟还未散尽,张九龄的紫袍已沾上暮春的露水。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这位岭南道按察使、广州刺史兼五府经略使,在巡查至始兴故里时,接到一纸改任秘书少监的诏书。周判官的赠诗与耿广州(广州都督耿仁忠)的期许,如同梅关古道上的驿马铃音,催生了这首交织着宦海沉浮与桑梓深情的五言排律。

迁乐土与重世德
开篇"惟昔迁乐土"暗合晋代张华《博物志》"曲江有韶石,舜奏乐处"的典故。张氏一族自河北范阳南迁韶州已历三世,"阴庆荷先德"既指其曾祖张君政任韶州别驾的政声,亦暗喻开元盛世如舜乐重鸣。然"素风惭后裔"之叹,透露出寒门士子在门阀余韵中的微妙心境——这位开元贤相此刻正经历政治生涯的首次转折。

石室文与金门第
"石室文"典出《汉书·艺文志》"藏之秘府",与后文"秘书少监"职掌皇家图籍相呼应。张九龄少时在韶州石室书院苦读,后中进士第("擢金门"),历任左拾遗("南宫草")、中书舍人("西掖制")。但"过举及小人"等句,实为对开元十四年(726年)因张说倒台被外放冀州的隐晦追忆。岭南巡行所见"瘠土劳力",恰与其《开凿大庾岭路序》的民生关怀形成互文。

符竹轻与天书委
唐代刺史符信半竹半铜,"勿谓符竹轻"表面自谦,实则暗含对岭南开发的政治抱负。当"海隅弊"(指当时岭南獠乱与吏治问题)需要整顿时,玄宗却召其回朝任闲职。诗中"葵藿倾心"用曹植《求通亲亲表》典,与"豺狼反噬"形成强烈反差,折射出朝廷中李林甫势力的崛起。《旧唐书》载其"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而"心息如灰"四字却泄露了士大夫的挫败感。

循陔与怀安
末章"循陔"出自《诗经·小雅》"循彼南陔,言采其兰",暗合其《感遇》"兰叶春葳蕤"的比兴。在"恩华相继"的官方辞令下,"虑危际"三字埋着伏笔——三年后(736年)他终因谏阻牛仙客入相被彻底罢政。周判官与耿广州的赠答,遂成为盛唐最后一位岭南宰相在政治盛年期的心灵标本,那些关于"神道""明主"的期许,终将化作荆州那轮"天涯共此时"的孤月。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内敛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宦海浮沉中的复杂心绪与高尚情操。全篇贯穿"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的谦逊自省,形成情感基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作"将仕途际遇与道德自省熔铸一体,体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格局"。

意象运用极具层次
-"瘠土""良书"构成贫瘠与丰饶的对比意象,暗喻寒门士子以勤补拙的奋斗历程(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石室文""金门第"用典贴切,既指秘书省典籍,又暗含"石室金匮"的典藏之意,凸显文化传承的庄重感。
-"葵藿倾心""豺狼反噬"形成强烈意象碰撞,黄天骥《唐诗三百年》评此"以自然物象喻忠奸对立,延续了《楚辞》香草恶木的比兴传统"。

情感脉络跌宕起伏

  1. 追忆与自勉:"惟昔迁乐土"至"再擢金门第",以时空纵深感展开仕途记忆,孙望《全唐诗简编》认为这段"用史传笔法纪事,而'自勉''启蒙'等语仍见性情"。
  2. 矛盾与挣扎:"亚司河海秩"至"迹牵且为赘","符竹轻""涓尘细"的微妙表述,展现位高责重的心理压力。莫砺锋教授解读此为"盛唐官员特有的责任意识与谦抑精神的统一"(《唐诗与宋词》)。
  3. 使命与担当:"忽捧天书委"至"劳贤恧相曳",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特别激赏"朝闻循诚节,夕饮蒙瘴疠"二句,称其"以时间压缩手法,凸显忠义之士赴汤蹈火的决绝"。

精神境界的升华
尾联"所仗有神道,况承明主惠"看似颂圣,实含深意。陈贻焮《唐诗论丛》指出:"在'善谋''至理'的辩证思考后,最终回归对天道仁心的信仰,这是张九龄诗文中一以贯之的理性精神。"马茂元《唐诗选》更认为此作"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士大夫精神的礼赞,其'履险甘所受'的担当,已开杜甫'穷年忧黎元'之先声"。

全诗艺术上体现了"雅正冲淡"的典型风格(宇文所安《盛唐诗》),情感表达如"清潭见底而波澜不惊"(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岭南士族特有的文化韧性与政治品格"(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作以典丽雅正之笔,道尽宦海浮沉之慨,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曲江(张九龄)诗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微伤缓弱。此篇骨气遒劲,犹存古调,'葵藿倾心'数语,忠悃勃发,得《楚辞》怨诽而不乱之旨。"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尤为推崇其中宦途自省之句:"'瘠土资劳力'至'迹牵且为赘'二十八字,字字从肺腑中流出。唐人述怀诗多夸饰,唯此段写尽寒门仕子砥砺之状,可与鲍照《拟古》第八首并读。"

清人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盛赞其政治品格:"九龄以词臣出镇岭南,诗中'义疾耻无勇'四句,凛然见大臣风骨。苏轼所谓'曲江如丹凤鸣,凡鸟不敢杂'者,于此可见。"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独赏其结构章法:"通篇以'惟昔''迨今'为经纬,中间'亚司''转牧'诸联如层波叠浪,末以'神道''明主'收束,恰似《文选》中谢灵运《述祖德诗》格局,而气度雍容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