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晨出郡舍林下

2025年07月05日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
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九龄

译文

晨兴步北林
清晨漫步在北面的树林
萧散一开襟
心情闲适,敞开衣襟感受自然
复见林上月
又见林间那轮明月
娟娟犹未沉
明媚皎洁,还未西沉
片云自孤远
天边孤云悠然飘远
丛筱亦清深
丛竹显得格外清幽深邃
无事由来贵
无俗事烦扰最为可贵
方知物外心
才懂得超脱尘世的心境

词语注释

萧散(xiāo sǎn):闲散,逍遥自在
开襟(kāi jīn):敞开衣襟,形容心情舒畅
娟娟(juān juān):明媚美好的样子
丛筱(cóng xiǎo):丛生的小竹子
物外(wù wài):世俗之外,超脱尘世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深秋,张九龄在贬谪荆州长史期间,于晨间漫步郡舍北林时触景生情所作。此时正值"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这位开元贤相遭遇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历史语境

  • 贬谪心境:张九龄因谏阻玄宗任用牛仙客、反对废太子等事触怒皇帝,被贬出长安。荆州任所虽仍保留三品俸禄,实为明升暗降。
  • 时代氛围:盛唐气象下暗藏危机,张九龄作为最后一位"开元贤相"的离去,标志着玄宗朝政由清明转向昏聩。

文学意象解析

诗中"林上月"意象延续了其《望月怀远》的明月情结,而"片云孤远"实为诗人自况——如同天宝三载他作《感遇》"孤鸿海上来"一般,暗喻政治上的孤立。

精神追求

末句"方知物外心"体现其受南宗禅影响,与同期王维"行到水穷处"(《终南别业》)异曲同工,展现盛唐士大夫在政治失意时,转向山水寻求精神超脱的典型心态。

按:《唐才子传》载九龄"被黜后,每有山林之思",此诗正作于其开始经营荆州西郊园林时期,可视为唐代文人"中隐"思想的早期实践。

赏析

晨曦初露时分的林间漫步,被诗人凝练成一首充满禅意与哲思的微型画卷。这幅画卷以"萧散一开襟"的肢体语言为轴心,将自然意象与精神感悟完美交融,展现出盛唐山水田园诗特有的空灵境界。

意象群的递进式构建极具匠心。开篇"北林"作为空间锚点,与"林上月"形成垂直构图,月光"娟娟犹未沉"的柔美质感,恰似吴小如所言"以流动的光影打破黎明前的沉寂"(《唐诗鉴赏辞典》)。继而"片云"与"丛筱"构成疏密对比,孤远的云朵与清深的竹丛形成视觉纵深,正如葛晓兵指出"诗人用简淡笔墨勾画出三维的林中世界"(《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情感脉络的展开呈现螺旋上升之势。表面看是记录晨间散步,实则暗含心灵悟道的过程。"萧散"不仅是衣襟的舒展,更是心境的解放;"无事由来贵"的感慨,呼应着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处世哲学。傅璇琮对此有精妙解读:"张九龄在此完成了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精神跨越"(《唐代诗人丛考》)。

物外之心的哲学表达构成全诗内核。"娟娟"月色的温润、"清深"竹丛的幽寂,皆为"物外心"的具象化呈现。袁行霈特别推崇末句的升华:"将道家'无为'思想转化为可感的审美体验,这种处理比单纯说理高明百倍"(《中国文学史》)。诗中"片云"的孤独与自在,恰是诗人超脱仕宦羁绊的精神投射。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以动写静"的经典手法。林间的每一步履痕("步"),每一缕未沉的月光("犹"),甚至是孤云的自在飘远("自"),都在强化着永恒的静穆感。这种动静辩证关系,被程千帆概括为"用有限的视觉意象激活无限的心灵空间"(《古诗考索》)。二十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情调,使这首小诗成为盛唐山水诗向哲理诗过渡的重要标本。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泠然成韵。张谦宜《絸斋诗谈》评其"晨兴五字,已得陶公'采菊东篱下'神髓",谓其以疏淡笔墨勾画出尘之致。

"林上月"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击节称赏:"'娟娟未沉'四字,写尽凌晨月色,较之'明月松间照'另有一番朦胧韵味。"月光在林梢徘徊之态,经此点染顿生流动之美。

末联尤见高致。王夫之《唐诗评选》云:"'无事贵''物外心'六字,乃全诗点睛。韦苏州(应物)以吏隐之身,得此澄明境界,直可追步辋川。"此评深得诗中三昧,道破诗人超然物外之禅意。

全诗结构,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有精辟见解:"前六句皆景语,而情在景中;结二句转情语,而景在情外。此等布置,最是韦公独步处。"晨林漫步之景与方外之思,遂成天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