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深秋,张九龄在贬谪荆州长史期间,于晨间漫步郡舍北林时触景生情所作。此时正值"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这位开元贤相遭遇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历史语境
- 贬谪心境:张九龄因谏阻玄宗任用牛仙客、反对废太子等事触怒皇帝,被贬出长安。荆州任所虽仍保留三品俸禄,实为明升暗降。
- 时代氛围:盛唐气象下暗藏危机,张九龄作为最后一位"开元贤相"的离去,标志着玄宗朝政由清明转向昏聩。
文学意象解析
诗中"林上月"意象延续了其《望月怀远》的明月情结,而"片云孤远"实为诗人自况——如同天宝三载他作《感遇》"孤鸿海上来"一般,暗喻政治上的孤立。
精神追求
末句"方知物外心"体现其受南宗禅影响,与同期王维"行到水穷处"(《终南别业》)异曲同工,展现盛唐士大夫在政治失意时,转向山水寻求精神超脱的典型心态。
按:《唐才子传》载九龄"被黜后,每有山林之思",此诗正作于其开始经营荆州西郊园林时期,可视为唐代文人"中隐"思想的早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