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晚憩王少府东阁

2025年07月05日

披轩肆流览,云壑见深重。空水秋弥净,林烟晚更浓。
坐隅分洞府,檐际列群峰。窈窕生幽意,参差多异容。
还惭大隐迹,空想列仙踪。赖此升攀处,萧条得所从。

九龄

译文

晚憩王少府东阁
傍晚歇息在王少府的东阁
披轩肆流览,云壑见深重。
推开窗尽情眺望,云雾缭绕的山谷显得深邃而厚重。
空水秋弥净,林烟晚更浓。
秋日的天空和水面格外明净,林间的暮霭愈发浓密。
坐隅分洞府,檐际列群峰。
静坐一角仿佛置身洞天福地,屋檐外群峰罗列。
窈窕生幽意,参差多异容。
山势婉转生出幽静之趣,错落有致呈现万千姿态。
还惭大隐迹,空想列仙踪。
自愧不如真正的隐士,只能空想仙人的踪迹。
赖此升攀处,萧条得所从。
幸有这登高之地,在寂寥中找到心灵的归依。

词语注释

披轩(pī xuān):推开窗户
云壑(yún hè):云雾弥漫的山谷
窈窕(yǎo tiǎo):形容山水幽深曲折的样子
参差(cēn cī):高低不齐的样子
大隐(dà yǐn):指真正的隐士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一个秋日,张九龄卸下朝中琐务,信步至王少府东阁。时值盛唐,虽政局渐显隐忧,然文人雅集之风犹盛。暮色渐合,远山如黛,他凭栏远眺,见"云壑深重","林烟晚浓",不由思绪万千。

东阁依山而筑,檐角与群峰相接,恍若连通仙凡两界。这位以"海上生明月"闻名的宰相诗人,此刻却生出"还惭大隐迹"之叹。当时张九龄虽居相位,已敏锐察觉李林甫等奸佞势力的膨胀,诗中"窈窕幽意"、"参差异容"之景,实为朝堂风云的隐喻。

案头烛火摇曳,他提笔时忽忆及汉末王粲《登楼赋》的忧思。盛唐的繁华表象下,这位岭南出身的政治家以"空水秋弥净"的澄明之境,寄托着对朝政清明的期许。末句"萧条得所从"看似写景,实则暗含其"守静察变"的政治智慧,与次年所作《感遇》"草木有本心"一脉相承。

赏析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的山水画卷。"云壑见深重"与"林烟晚更浓"形成时空的双重纵深,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以简淡之笔写浑茫之景",云雾与山谷的层叠、暮色与林烟的渗透,构建出"可游可居"的文人理想之境。

"坐隅分洞府,檐际列群峰"二句暗含《林泉高致》"三远法"的透视美学:檐角切割山体的构图,使有限轩窗收纳无限风光。宋代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称这种手法为"咫尺万里",在方寸间展现宇宙意识。幽邃的洞府与参差的山峰形成"窈窕"与"异容"的审美对照,既符合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观察,又透露出诗人对多元生命形态的礼赞。

尾联"还惭大隐迹"化用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典故,唐代皎然《诗式》指出此处用典如"盐着水中",既保持历史厚度又完全溶解于当下情境。诗人将"列仙踪"的飘渺与"升攀处"的实在并置,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乃"由实入虚,因景悟道"的典型笔法。

全诗情感呈现螺旋式升华:从初始的视觉愉悦("流览"),到中段的静观沉思("幽意"),最终抵达存在层面的安顿("得所从")。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推崇这种"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地图"的创作范式,认为诗人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完成了从尘世到超越的诗意过渡。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少府东阁一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张岱《陶庵梦忆》有云:"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此作之妙,画中有灵",恰可为此诗注脚。诗中"云壑深重""林烟晚浓"二联,非止摹形,实得造化之神髓。

沈德潜《唐诗别裁》尝言:"盛唐山水,以气象胜。此作空水秋净处,分明见王孟风骨。"其评可谓精当。诗人以"披轩"二字发端,便有吞吐山川之势;至"坐隅分洞府"一联,竟将尺幅窗棂化作万里云山,暗合郭熙"三远"画理。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境界有云:"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诗"窈窕生幽意,参差多异容"之句,正是诗人独得之灵境。钱锺书先生《谈艺录》尤赏结句"萧条得所从",谓其"以淡泊写幽邃,似陶而更峭,类柳而愈清"。

东坡居士曾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若移评此作,亦觉妥帖。那"檐际列群峰"五字,岂非一幅活的米氏云山?而"还惭大隐迹"之转合,又见出诗人胸次,非止流连光景者可比。

此中三昧,恰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阁之小,容天地之大;片时之憩,得古今之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