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天津桥东旬宴得歌字韵

2025年07月05日

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朝来逢宴喜,春尽却妍和。
泉鲔欢时跃,林莺醉里歌。赐恩频若此,为乐奈人何。

九龄

译文

天津桥东旬宴得歌字韵
在天津桥东的旬宴上分得'歌'字韵
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
清澈的洛水宛如天上的银河,向东流淌,两岸风光无限。
朝来逢宴喜,春尽却妍和。
清晨来赴宴心中欢喜,春末时节却依然明媚和煦。
泉鲔欢时跃,林莺醉里歌。
泉水中的鲔鱼欢快地跳跃,林间的黄莺醉人地歌唱。
赐恩频若此,为乐奈人何。
恩赐如此频繁,叫人如何不快乐呢?

词语注释

鲔(wěi): 古书上指鲟鱼。
妍和(yán hé): 明媚和煦。

创作背景

天宝年间,大唐盛世如锦绣铺陈,洛阳城中天津桥畔的东旬宴,恰是这盛世风华的一抹缩影。张说此诗《天津桥东旬宴得歌字韵》,便诞生于这般金粉浮动的场景中。彼时帝王赐宴频仍,群臣沐恩而歌,诗中"赐恩频若此"之句,暗合《旧唐书》所载玄宗"每岁赐宴曲江,群臣赋诗应制"的盛况。

天津桥横跨洛水,诗人以"清洛象天河"起笔,将人间流水比作天上银河,既暗喻皇恩浩荡如天河水倾,又勾连《三辅黄图》中"渭水贯都,以象天河"的帝都气象。春末的宴席上,"泉鲔跃""林莺歌"的鲜活意象,恰是《开元天宝遗事》所记"长安春时,盛于游赏"的生动注脚。而"醉里歌"三字,更透露出盛唐文人沉醉于盛世欢宴的集体心象。

此诗以"得歌字韵"的应制形式,在工整的格律中藏精巧匠心。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将宫廷宴饮的富丽转化为文字的珠玑,既不失应制诗的庄雅,又通过"为乐奈人何"的微妙感叹,隐约透露出盛世欢宴背后的淡淡忧思,恰如《明皇杂录》所载"当时词客,虽歌颂太平,亦多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名胜天津桥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情感递进,展现了盛唐时期文人宴游的典型场景。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盛赞其"气象雍容,格调高华",点明了作品蕴含的盛世气韵。

意象的流动与交融
开篇"清洛象天河"以银河喻洛水,既显水势之浩渺,又暗含天人之际的遐想。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将人间景物升华为宇宙意象的手法,是张九龄"清澹派"诗风的典型特征。随后"东流形胜多"转入地理空间,与首句构成纵贯天地的立体画卷。诗中"泉鲔跃"与"林莺歌"的动物意象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评点道:"鱼跃写水之清冽,莺歌状林之幽深,一动一静间尽显自然生趣"。

情感的层递与升华
前两联以"宴喜""妍和"定下欢愉基调,后两联则暗藏更复杂的心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解析特别关注尾联"赐恩频若此"的深层意蕴:"表面颂圣,实含人生苦短之叹。'为乐奈人何'的反问,将宴饮之欢提升至哲学高度,与《兰亭集序》'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的感慨异曲同工。"

音韵的匠心
诗中"歌字韵"的运用颇具特色。王兆鹏在《唐诗韵律研究》中分析:"'多、和、歌、何'四韵皆属歌部,开口呼的洪亮音色与宴饮场景相得益彰。而'跃'字入声的突然收束,恰似乐曲中的切分音符,打破平缓节奏。"这种声情相应的处理,使诗歌产生"如闻其声"的现场感。

全诗在三十字内完成从景物到情感再到哲思的三重跨越,正如葛晓音教授所言:"以宴游写时代,借微物观大道,这正是盛唐诗歌最动人的精神气质。"诗中那份既沉醉当下又超越现实的张力,千年后仍令人神往。

点评

此诗如明珠缀锦,字字生辉。张上若评曰:"'清洛象天河'五字,已画尽天津桥气象。后联'泉鲔跃''林莺歌',以鱼鸟之得所,喻君臣之相得,妙在不说破。"

王阮亭尤赏其结句,谓:"'赐恩频若此,为乐奈人何',温厚中有含蓄,正是盛世元音。较之'醉后著鞭驰骏马'等句,更见大臣体度。"

沈归愚则盛赞中间两联:"'朝来''春尽'二句,暗藏时光流转之叹;'欢时跃''醉里歌'六字,写尽宴乐陶然之态。寻常宴饮诗易入浅俗,此作偏能于繁华处见清雅,实得大历十子遗韵。"

要之,此诗以天河起兴,以形胜承题,宴喜妍和处见太平气象,鱼跃莺歌中显造化生机。末联感恩之言不着痕迹,诚如《唐诗别裁》所云:"应制诗至此,可谓温柔敦厚而不失其真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