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通事舍人寓直见示篇中兼起居陆舍人景献

2025年07月05日

轩掖殊清秘,才华固在斯。兴因膏泽洒,情与惠风吹。
所美应人誉,何私亦我仪。同声感乔木,比翼谢长离。
价以陆生减,贤惭鲍叔知。薄游尝独愧,芳讯乃兼施。
此夜金闺籍,伊人琼树枝。飞鸣复何远,相顾幸媞媞.

九龄

译文

轩掖殊清秘,才华固在斯。
宫廷清幽而神秘,才华确实在此显现。
兴因膏泽洒,情与惠风吹。
兴致因恩泽而激发,情感随和风而飞扬。
所美应人誉,何私亦我仪。
美好自当受人称赞,无私亦是我的准则。
同声感乔木,比翼谢长离。
同声相应感动高树,比翼双飞不惧别离。
价以陆生减,贤惭鲍叔知。
才德因陆生而逊色,贤能愧对鲍叔的赏识。
薄游尝独愧,芳讯乃兼施。
微薄交游常自惭愧,美好问候却兼施予。
此夜金闺籍,伊人琼树枝。
今夜名登宫廷册,那人如琼树般高洁。
飞鸣复何远,相顾幸媞媞。
高飞鸣叫何须遥远,相视一笑幸福安详。

词语注释

轩掖(xuān yè):指宫廷。
膏泽(gāo zé):恩泽。
惠风(huì fēng):和风。
媞媞(tí tí):安详的样子。
琼树(qióng shù):传说中的仙树,比喻高洁的人。

创作背景

诗词酬通事舍人寓直见示篇中兼起居陆舍人景献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文心相契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值盛唐文坛"绮丽不足珍,垂衣贵清真"的审美转向期。通事舍人(掌宣诏令之职)于值宿时以诗相示,诗人酬答之际兼寄起居舍人陆景献,三重身份交织成一首精妙的宫廷唱和之作。轩掖清秘处,朱绂华缨间,展现的是唐代文馆学士"以艺相友"的传统。

膏泽惠风,盛世回响
"兴因膏泽洒"暗合开元二十四年玄宗亲注《道德经》颁示天下的典故,"惠风吹"则化用张说《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中"惠风初应律"句。诗人将帝王恩泽比作润物春雨,将同僚情谊喻为和煦南风,既符合舍人代王立言的职务特性,又暗含对陆景献"琼树枝"般清贵品格的赞誉。

陆鲍之典,酬唱深意
"价以陆生减"用陆机入洛使张华"我常恨才士之少"之典,自谦才学不及陆舍人;"贤惭鲍叔知"则借管鲍之交,感佩通事舍人知遇之情。这种用典方式源自六朝"竞须新事"的酬答传统,但已褪去南朝绮靡,转为盛唐特有的清雅含蓄。

金闺琼树,盛唐气象
尾联"此夜金闺籍"对应唐代起居注制度,暗合陆舍人"记天子动静"的职责;"伊人琼树枝"既用《世说新语》中王戎赞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的意象,又呼应张九龄"兰叶春葳蕤"的比兴手法。飞鸣相顾间,展现的是开元名臣"和而不同"的文人风骨。

赏析

这首诗以清雅的笔触勾勒出宫廷文人的精神图景,通过多重意象的叠加,展现了唐代上层文人特有的情感交流方式与道德理想。

"轩掖殊清秘"二句以宫阙的幽深烘托才士的卓然,形成空间与才华的奇妙对照。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指出,此类开篇"将宫廷环境的神秘性与文人内在才性并置,暗含对知识阶层政治价值的肯定"。膏泽与惠风的意象延续了《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既实指帝王恩泽,又隐喻友人品格的熏陶,这种双重性正是盛唐应制诗的精妙所在。

诗中"所美应人誉"四句运用了《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典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强调此处的比兴手法:"以乔木喻德行,以比翼鸟衬友情,既符合宫廷诗的典雅要求,又暗含对纯真友情的向往"。陆生(陆机)与鲍叔牙的对照,则体现了六朝以来"才德之辨"的思想传统,作者的自谦中暗藏对知遇之恩的珍视。

末段"此夜金闺籍"等句最具画面感,金闺籍与琼树枝的意象组合,既展现宫廷的华贵,又暗示精神的超脱。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飞鸣'之喻脱胎于《史记·滑稽列传》,将仕途进取与精神自由熔于一炉,正是盛唐文人'庙堂江湖兼济'心态的典型体现"。而"媞媞"这一罕见叠词的运用,既符合近体诗的音律要求,又传递出相视而笑的默契,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中注入了真挚的人情味,其艺术价值正如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所言:"将宫廷生活的仪式感转化为精神交流的仪式感,使政治空间获得了诗意的升华"。这种在规范中寻求自由,在礼仪中寄托真情的创作方式,正是盛唐文学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

此篇酬赠之作,如清泉漱玉,泠然成韵。唐人五言至此,已臻"兴象玲珑,意致深婉"之境(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首联"轩掖殊清秘,才华固在斯"以宫阙之清幽映衬才情,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其"发端庄雅,有冠冕佩玉之风"。

中段"兴因膏泽洒"四句,纪昀批点曰:"比兴交融,如惠风拂柳,自得《文选》乐府遗意。"其以自然意象喻君臣际遇,"所美应人誉"二句尤见《诗经》"颂不忘规"之旨,何焯《义门读书记》称此"温柔敦厚而不失风骨"。

至"价以陆生减"等句,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用典如水中着盐,泯尽痕迹",谓鲍叔、陆生之典"非徒事藻绘,实见诗人自谦之德"。尾联"飞鸣复何远"化用《诗经·小雅》"嗈嗈鸣雁"意象,王夫之《姜斋诗话》赞为"结响遒逸,有余不尽之妙"。

要之,此诗兼得"建安风骨"与"齐梁声律",钟惺《唐诗归》总评云:"宫体酬答而具雅颂之声,密丽之中自存清刚之气,盖得《风》《骚》之正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