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庭梅咏

2025年07月05日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九龄

译文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芬芳的心意怎能过早绽放,孤独的盛开也自感危机。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更怜惜那柔弱的花蒂,不曾因严寒而动摇。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晨雪何必心生嫉妒,阴风已屡次吹袭。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馨香虽然依旧如故,但飘零的命运又有谁知。

词语注释

孤荣:孤独地盛开。荣,指花开。
岁寒:一年的严寒,这里指冬天的寒冷。
馨(xīn)香:芳香,香气。
飘荡:飘零,凋谢。

创作背景

庭梅咏创作背景考略

唐中宗景龙年间,张九龄初入仕途,任左拾遗。彼时武韦集团虽诛,朝堂仍暗流汹涌。诗人于秘书省值宿时,见庭院早梅凌寒独放,感其身世而作此诗。

一、政治隐喻

「孤荣亦自危」暗合神龙政变后士大夫处境。据《旧唐书》载,崔湜等文人「依势取容,易至颠覆」,诗中「阴风屡吹」正喻指党争倾轧。九龄以梅蒂柔弱却抗寒不凋,自喻守正不阿之志。

二、身世投影

开元四年(716年)诗人告病南归,此诗或经润色。岭南曲江多梅,《始兴县志》载其地「腊月梅发,幽独绝尘」。「飘荡复谁知」句,与后来《感遇》「草木有本心」一脉相承,折射出寒门士子在门阀余荫下的精神孤高。

三、诗艺渊源

承陈子昂《感遇》体脉,化用鲍照《梅花落》中「霜中能作花」意象。然更重物我交融,雪妒风摧之喻,较之六朝咏物诗多了几分盛唐文人特有的政治敏感。

按:《曲江集》编年系此诗于早期作品,然其「岁寒不移」之志,恰为九龄终身持守,故后世注家多视作其精神人格的第一次完整诗化呈现。

赏析

这首诗以庭中梅花为吟咏对象,通过细腻的意象群构建出孤傲与脆弱并存的矛盾美学。梅花"孤荣"的意象被赋予了双重解读——既是"草木有本心"的孤高(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又暗含"危如朝露"的忧患意识,这种张力在五言律诗的严整结构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震颤。

颔联"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运用拟人手法,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怜'字下得极重,将诗人对精神图腾的疼惜与敬仰糅作一团"。花蒂的物理脆弱与精神不屈形成隐喻,恰如陈子昂《感遇》中"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的文人风骨。

颈联的天气意象颇具象征意味,"朝雪""阴风"被钱钟书解为"谤妒交织的世俗围剿"(《谈艺录》),而梅花"那相妒"的淡然与"已屡吹"的坚韧形成动作对抗。这种"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写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列为"有我之境"的典范。

尾联馨香与飘荡的悖论,实为诗人命运的双关。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联"将屈原《离骚》的香草传统与鲍照《梅花落》的飘零意识熔于一炉"。那个"复谁知"的诘问,恰似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怀,却又多了几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特有的忧愤气质。

全诗在咏物与抒怀的平衡上堪称典范,正如周振甫《诗词例话》所评:"通篇不见人而处处有人,不写志而志气凛然"。这种"托物言志而不着痕迹"的笔法,正是唐代咏物诗臻于化境的标志。

点评

此诗咏梅而寄慨,孤芳自持,风骨凛然。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而三家中,太白近乐府,右丞近古诗,苏州近齐梁,此其异也。此诗则苏州之近齐梁者。"

"芳意何能早"一句,已见梅之孤标,不与众芳争春。"更怜花蒂弱"二句,更进一层,写梅之柔弱而能坚守,虽岁寒而不移其性。明人钟惺《唐诗归》叹赏:"'不受'二字有力,非惟不惧,直是不屑,梅之骨劲如此。"

后四句转写环境之恶,"朝雪"、"阴风"交相摧残,而梅之"馨香"犹在,然飘荡无闻,令人怅惘。清人黄生《唐诗摘钞》点出:"结句'复谁知'三字,有多少感慨在!不独为梅惜,直为天下抱才不遇者痛惜之。"

此诗托物言志,借庭梅之孤荣自危,喻君子之处浊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论其妙处:"此诗不事雕琢,五律中高格也。'不受岁寒移'一语,梅之品节具见;'飘荡复谁知'一语,梅之遭际可悲。咏物诗至此,乃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