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斋闲望言怀

2025年07月05日

高斋复晴景,延眺属清秋。风物动归思,烟林生远愁。
纷吾自穷海,薄宦此中州。取路无高足,随波适下流。
岁华空冉冉,心曲且悠悠。坐惜芳时歇,胡然久滞留。

九龄

译文

高斋复晴景,延眺属清秋。
高斋之上重现晴日美景,极目远望正值清秋时节。
风物动归思,烟林生远愁。
眼前风物触动归乡之念,雾霭中的树林引发远方愁绪。
纷吾自穷海,薄宦此中州。
我自纷扰的偏远海滨而来,在此中原之地担任微末官职。
取路无高足,随波适下流。
选择道路没有骏马代步,只能随波逐流顺应时势。
岁华空冉冉,心曲且悠悠。
岁月徒然缓缓流逝,心中思绪却绵长不绝。
坐惜芳时歇,胡然久滞留。
空自惋惜美好时光消逝,为何还要在此长久滞留?

词语注释

延眺(yán tiào):伸长脖子远望
薄宦(bó huàn):卑微的官职
高足(gāo zú):良马,喻指显贵的地位
冉冉(rǎn rǎn):渐渐缓慢地
胡然(hú rán):为何这样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阙时,张九龄独坐高斋,岭南风烟与庙堂霜雪在眉间交织成一道浅痕。开元二十四年秋,这位曾以"海上生明月"惊艳盛唐的曲江公,此刻笔下流出的却是"风物动归思"的怅惘——李林甫的排挤如秋日寒蝉,早已在紫薇省投下浓重阴影。

书案上未干的墨迹映着疏朗星光,砚台边搁着昨日中书省发来的敕牒。自岭南参军至中书侍郎的三十年宦海浮沉,此刻化作"薄宦此中州"的轻叹。案头《贞观政要》翻至《慎所好》篇,令他想起半月前玄宗在兴庆宫赏舞《霓裳》时,自己谏止滥赐锦彩的奏章被留中不发的境况。

窗外终南山色浸在溶溶月色里,"烟林生远愁"五字忽从肺腑涌出。这年秋天,他三度上表请归养韶州,总被玄宗温言慰留。尚书省的铜漏声穿过重重宫墙,与岭南荔枝驿道的马蹄声在梦中重叠——"坐惜芳时歇"的喟叹,原是预见三年后罢相南归的伏笔。

秋风掠过太乙池畔的残荷,卷起案上诗笺。那些"随波适下流"的自嘲,终将在历史长河中逆流而上,成为开元盛世最后的清醒注脚。

赏析

暮色中的诗人独倚高楼,将清秋景色尽收眼底。风物如旧,却勾起了深沉的归思;烟霭中的树林,更添几分难以言说的远愁。这开篇四句,以景语写情语,"清秋"与"远愁"相映,奠定了全诗惆怅的基调。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张九龄此诗,以秋景起兴,将宦游之思与迟暮之感融为一体,含蓄而深沉。"

"纷吾自穷海,薄宦此中州"二句,道出了诗人宦海浮沉的无奈。从边远之地到中原为官,看似升迁,实则寄托着诗人对仕途的失意。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此联:"'穷海'与'中州'对举,空间之转换暗含心境之落差,足见诗人用笔之妙。"

"取路无高足,随波适下流"堪称全诗警策。诗人以"无高足"自嘲才力不济,以"随下流"暗喻仕途困顿。葛晓音教授指出:"此联化用《楚辞》意象,将宦海沉浮比作随波逐流,既见屈子遗风,又具唐人格调,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诗风的典型体现。"

末四句转入时光易逝的咏叹。"岁华冉冉"与"心曲悠悠"形成时空的对峙,芳华将歇而滞留他乡的苦闷跃然纸上。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诗结尾:"'坐惜'二字极见功力,诗人将无法挽留时光的无力感,与久宦不归的羁旅愁思,都凝聚在这静坐叹息的瞬间形象中。"

全诗以望景起兴,以言怀作结,在清秋的背景下展开了一幅仕途失意者的心灵画卷。诗人善用比兴,将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悟水乳交融,展现了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时期特有的清雅与深沉。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论:"张九龄此作,既有建安风骨之遒劲,复得六朝山水之清丽,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若虚曾评此诗曰:"'风物动归思,烟林生远愁'十字,写尽宦游人心事。秋风烟树间,自有一种苍茫独立之致,令人想起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却又带着唐人特有的清刚之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指出:"'随波适下流'五字最见功力。表面自谦宦海沉浮,实则暗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智者选择。这种含蓄中的锋芒,正是盛唐诗人骨相。"

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赞叹:"此诗以'晴景'起,以'滞留'结,中间'穷海''中州'的时空转换,'冉冉''悠悠'的心绪流淌,构成完美的环形结构。尤其'坐惜芳时歇'句,将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悲悯,化作唐人特有的从容叹息。"

余光中现代诗视角解读:"'纷吾自穷海'到'随波适下流'的意象流动,简直是一组电影蒙太奇。诗人用地理的位移隐喻生命的轨迹,这种时空压缩的手法,比现代主义诗歌早了一千多年。"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评点:"全诗如青瓷盏中浮沉的碧螺春,清透见底而余味隽永。'心曲且悠悠'的'且'字最妙,那种欲说还休的克制,恰似水墨画的留白,让万千愁绪在无言中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