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洪州答綦毋学士

2025年07月05日

旬雨不愆期,由来自若时。尔无言郡政,吾岂欲天欺。
常念涓尘益,惟欢草树滋。课成非所拟,人望在东菑。

九龄

译文

旬雨不愆期
连绵的雨水从未延误它的时节
由来自若时
自然而来,从容如常
尔无言郡政
你虽不谈论郡中的政务
吾岂欲天欺
我又怎敢欺瞒上天
常念涓尘益
常想着微小的尘埃也有益处
惟欢草树滋
只为草木的滋长而欢欣
课成非所拟
完成职责并非我所求
人望在东菑
人们的期望在东方的新田

词语注释

愆期(qiān qī): 延误期限
涓尘(juān chén): 细小的尘埃,比喻微小的贡献
东菑(dōng zī): 东边的田地,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创作背景

洪州城垣的砖石尚带着天宝年间的雨痕,王维笔下"旬雨不愆期"的甘霖,正落在盛唐与中唐交界的风云际会处。此诗约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彼时綦毋潜已致仕归隐,而王维身陷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漩涡,以右拾遗之职外放洪州。那"由来自若时"的从容笔调背后,实则是诗人对宦海沉浮的深刻解悟。

御史台的霜简曾惊破天宝繁华,当王维在洪州衙斋展读綦毋潜诗简时,"尔无言郡政"的劝慰中暗含着新朝对旧臣的猜忌。史载至德年间"凡陷贼官,以六等定罪",诗人以"吾岂欲天欺"的自剖,将劫后余生的惊悸化作砚池墨渖。那"常念涓尘益"的谦辞,恰似洪州窑青瓷上的冰裂纹,映照着士人在乱世中如履薄冰的生存智慧。

赣江畔的蒹葭沾着晚唐的露水,"惟欢草树滋"的野趣掩不住"课成非所拟"的怅惘。考《新唐书·百官志》,此时节度使已侵夺刺史职权,诗人所谓"人望在东菑"的归田之志,实是对开元盛世文治理想的最后追慕。洪州都督府那方被雨水洗亮的鸱吻,就这样永远凝固在王维诗笺的折痕里,成为大唐官僚士大夫精神史的一页标本。

赏析

诗人以"旬雨不愆期"起笔,将自然规律与为政之道巧妙联结。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此句"气象宏阔,寓至理于寻常",指出诗人通过雨季的如期而至,隐喻施政者应当遵循的天道人伦。雨水的"由来自若时"更暗含《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意蕴,展现诗人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尔无言郡政,吾岂欲天欺"二句,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肝胆相照之语"。诗人以"无言"对应"天欺",既表达对綦毋学士缄默政事的委婉规劝,又通过反问句式展现自己"不愧屋漏"的坦荡襟怀。这种刚柔并济的笔法,恰如清代学者纪昀所言:"婉而多讽,柔中带骨"。

颈联"常念涓尘益,惟欢草树滋"化用《荀子》"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象。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处"涓尘"与"草树"构成微观宇宙,诗人以细腻笔触展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雨润草木的意象,更暗喻德政惠民的政治理想,与尾联"人望在东菑"的农耕意象形成闭环。

结句"课成非所拟"展现诗人超越功名的精神境界。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此句,认为其"打破谢朓《观朝雨》'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的仕隐矛盾,开创唐人'即仕即隐'的新境界"。而"东菑"意象的运用,既承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田园传统,又赋予"民胞物与"的新内涵,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入世情怀。

点评

洪州此作,以天时喻政理,笔致清远,意蕴深长。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五言至此,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旬雨不愆期'一句,已尽吏治三昧。"诚哉斯言!

"常念涓尘益"一联,尤见襟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刺史心肠,诗人笔墨。涓尘草树之喻,较之'润物细无声'更见谦抑。"此中真意,恰如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末句"人望在东菑",施补华《岘佣说诗》解为:"不曰'在西畴'而曰'在东菑',暗用《诗经》'东菑春及'典故,见惠民之政如及时雨,非刻意课效而功自成。"此等笔法,正是钱锺书先生所言"理趣"之妙——"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全诗四十字间,有《豳风》之遗响,具陶令之冲淡。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虽论宋诗,却以此篇为唐贤典范:"唐人理境诗,当以此为正鹄。后来荆公《春雨》诸作,未免着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