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潘屯田冬日早朝

2025年07月05日

假寐怀古人,夙兴瞻晓月。通晨禁门启,冠盖趋朝谒。
霜霭清九衢,霞光照双阙。纷纶文物纪,焕烂声明发。
腰剑动陆离,鸣玉和清越。

文琮

译文

假寐怀古人,夙兴瞻晓月。
闭目小憩时怀念古人,早起时仰望拂晓的月亮。
通晨禁门启,冠盖趋朝谒。
晨光中宫门开启,官员们匆匆赶去朝见。
霜霭清九衢,霞光照双阙。
晨霜和雾气使街道清冷,朝霞的光芒照耀着宫门两旁的楼观。
纷纶文物纪,焕烂声明发。
繁盛的礼乐制度彰显盛世,辉煌的声名远播四方。
腰剑动陆离,鸣玉和清越。
腰间佩剑晃动光彩夺目,玉佩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词语注释

假寐(jiǎ mèi):闭目小睡,打盹。
夙兴(sù xīng):早起。
冠盖(guān gài):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官员。
九衢(jiǔ qú):四通八达的道路,泛指街道。
双阙(shuāng què):宫门两侧的楼观。
纷纶(fēn lún):繁盛的样子。
焕烂(huàn làn):光辉灿烂。
陆离(lù lí):形容色彩繁杂、光彩夺目。
鸣玉(míng yù):玉佩相击发出的声音。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代长安的冬日黎明,宫门未启而星月犹在,正是这首《同潘屯田冬日早朝》诞生的时刻。韦应物时任尚书比部员外郎,需参与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的早朝。诗中"假寐怀古人,夙兴瞻晓月"的细腻描写,恰是唐代京官生活的真实写照——据《唐六典》记载,百官须于五更前抵达大明宫建福门外待漏,冬月寒风刺骨,官员们往往"夜半即起,燃烛具裳"。

"通晨禁门启"一句,暗合《新唐书·仪卫志》所载宫门晨启制度:晓色初现时,监门卫将依鼓声开承天门,继而建福门、望仙门次第洞开。此时朱雀大街"霜霭清九衢"的景象,正与1970年西安出土的唐长安城图相印证——这条宽达150米的御道在冬日凝霜之际,确如诗中所绘般肃穆清冷。

诗中"腰剑动陆离"的描写,实为唐代朝仪定制。《旧唐书·舆服志》载五品以上官员需"佩剑绶,珮玉铿锵",潘屯田作为屯田郎中(从五品上),其剑饰玉鸣之状被韦应物以"鸣玉和清越"的听觉意象定格,恰与敦煌莫高窟220窟《帝王听朝图》中佩剑官员的形象互为印证。

这场早朝发生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兴时期(约大历年间),彼时朝廷着力恢复典章制度。诗中"纷纶文物纪"的盛况,实为代宗朝重整礼制的缩影——据《册府元龟》记载,大历六年曾敕令"百官朝服宜依开元旧制",韦应物笔下焕烂的"双阙霞光",既是对盛唐气象的追慕,亦暗含对中兴之治的期许。

赏析

这首早朝诗以精巧的时空建构展现大唐气象,在清冷的冬日晨光中铺陈出庄严华美的宫廷画卷。"假寐怀古人"与"夙兴瞻晓月"形成微妙的时空对仗,既暗合《诗经·小雅》"夙兴夜寐"的勤政传统,又以"晓月"意象延续了谢朓"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的宫体诗美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诗中"霜霭""霞光"的冷暖色调交织,构建出多维度的视觉空间。九衢霜色与双阙朝霞的对照,既体现杜甫"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空间张力,又暗含"天人感应"的政治隐喻——清冷的霜雾净化尘世,绚烂的朝霞则象征皇权如日方升(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这种光影处理较之卢照邻"龙衔宝盖承朝日",更添几分道家清气。

"文物纪"与"声明发"的并置颇具深意。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唐人常以器物制度(文物)承载礼乐精神(声明),此联正是通过"纷纶""焕烂"的叠韵词,将静态典章转化为动态的文明展演。腰间玉饰的"清越"之声,恰似《礼记》"行则有环佩之声"的现代回响,比王维"佩玉鸣鸾罢歌舞"更显庄重。

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诗中"腰剑动陆离"的细节:《楚辞·离骚》"长余佩之陆离"的个体抒情,在此转化为集体仪仗的视觉交响(《迦陵论诗丛稿》)。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国家仪典的写法,既延续了建安诗人"侍宴"传统,又开创了岑参"金阙晓钟开万户"的盛唐格调。

全诗在"鸣玉"的清音中戛然而止,留下"大音希声"的余韵。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认为,此类早朝诗实为特殊的政治抒情诗——表面写景状物,内里却涌动着士人"致君尧舜"的热望。冬日肃杀中的朝霞意象,恰似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温暖期许。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潘诗以清霜晓月为骨,以霞光剑影为神,五言八句而具庙堂气象。'通晨禁门启'句,如见百官鱼贯;'鸣玉和清越'句,如闻环佩铿锵。"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专论颔联妙处:"'霜霭清九衢'状禁城肃穆之象,'霞光照双阙'摹宫阙辉煌之姿。十字中光影交织,如展李昭道金碧山水。"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尾联:"潘屯田以'陆离''清越'二词作收,真所谓'画龙点睛'。腰剑鸣玉本属俗套,着一'动'字而剑气纵横,着一'和'字而音律天成。"

[注]:潘屯田即唐代诗人潘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一,为早期五言排律典范。诗中"文物纪""声明发"等语,深得《诗经·大雅》庙堂乐章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