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杨舍人咏中书省花树

2025年07月05日

花萼映芳丛,参差间早红。因风时落砌,杂雨乍浮空。
影照凤池水,香飘鸡树风。岂不爱攀折,希君怀袖中。

文琮

译文

花萼映芳丛
花萼掩映在芬芳的花丛中
参差间早红
高低错落间点缀着早开的红花
因风时落砌
随风偶尔飘落在台阶上
杂雨乍浮空
伴着细雨忽然在空中飞舞
影照凤池水
倩影倒映在凤凰池的水面
香飘鸡树风
幽香随风吹过鸡栖的树木
岂不爱攀折
怎会不喜爱攀折赏玩
希君怀袖中
只盼能被你珍藏在怀袖之间

词语注释

花萼(huā è):花的组成部分,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叶状薄片
砌(qì):台阶
凤池(fèng chí):中书省的雅称,古代中央官署名
鸡树(jī shù):指中书省官署中的树木,典出《晋书》

创作背景

紫垣春深时节,中书省庭前的花树正绽出参差红萼。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时任中书舍人的杨炯值宿禁中,见省垣内花树与宫阙相映成趣,遂以清丽之笔写下这首咏物小诗。中书省古称"凤阁",其地近天子居所,花树植于凤池(中书省别称)之畔,鸡树(中书省典故,典出《晋书》)影中,暗合诗人身居枢要之地的特殊心境。

诗人以"花萼映芳丛"起笔,将禁中花事与《诗经·棠棣》的兄弟喻意暗合。彼时中宗复位未久,朝堂仍存武周余韵,中书舍人执掌诏敕,恰如花树立于宫禁要冲。"因风时落砌"二句,既写暮春花谢之景,又暗喻政令如风散布四方。尾联"岂不爱攀折"之问,实为以花自喻——中书舍人虽近天颜,却需如花树般保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臣节,含蓄道出文人立朝如花在御园的微妙处境。

此诗承袭初唐"上官体"绮丽之风,却以"影照凤池"的倒影意象、"杂雨浮空"的朦胧美感,展现宫廷诗向盛唐气象的过渡。杨舍人笔下之花,终究不是山野闲芳,而是浸润着大唐中枢的墨香与威仪。

赏析

这首诗以中书省花树为吟咏对象,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与含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宫廷唱和诗的精妙。全篇以"花"为核心意象,构建出多维度的审美空间。

首联"花萼映芳丛,参差间早红"运用视觉叠映手法,《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映'字与'间'字形成光影交错的画面效果,暗喻中书省作为机要之地的繁盛景象"。粉白花萼与深红花朵的参差交错,既写实又暗含政治寓意——不同品级的官员各司其职。

颔联的动态描写尤为精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盛赞:"'因风落砌'与'杂雨浮空'构成垂直空间的诗意流动,落花既具实物质感,又化作视觉符号"。风拂雨落的意象群,既表现花树的自然之美,又暗喻政令传达的动态过程。

颈联转入水影风香的描写,《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道:"'凤池''鸡树'用典不着痕迹,将中书省典故化为视觉嗅觉通感。水面倒影与风中暗香构成虚实相生的意境,象征政事之余的诗意栖居"。这种写法既符合唱和诗的应制要求,又超越了单纯咏物的局限。

尾联"岂不爱攀折,希君怀袖中"展现微妙的双关艺术。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解读:"表面写惜花之情,实则寄托士人渴慕明主赏识的心态。'怀袖'典故出自《古诗十九首》,将政治期待转化为含蓄优美的意象,体现唐代宫廷诗'怨而不怒'的美学特征"。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评:"五律体式严谨却流动自如,对仗工稳而意脉连贯,将政治空间诗化为审美空间,代表盛唐应制诗的最高水平"。诗中花树既是自然物象,更是政治生态的隐喻,展现出唐代文人在宫廷语境中独特的表达智慧。

点评

名家点评

唐人杨舍人此作,以中书省花树为咏,不独得物态之妙,更见庙堂之思。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影照凤池'一联,虚实相生,以花影映水、香随风转之态,暗喻中书省清要之职,可谓体物入微。"

"花萼映芳丛"起笔便见精妙,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称其:"'参差间早红'五字,写尽花树交错之致,而'间'字尤见匠心,非熟参物理者不能道。"后联"因风时落砌,杂雨乍浮空",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特别激赏:"落花与飞雨交织,着一'乍'字而动态全出,恍见唐时宫省落英缤纷之景。"

末联"岂不爱攀折,希君怀袖中",清人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破其托物言志之旨:"此非止咏花,实以花自喻。中书舍人职在枢近,故结句以'怀袖'为盼,冀得君王眷顾而不明言,深得风人之致。"全诗不着一"情"字,而殷殷之意尽在"凤池""鸡树"的意象之中,所谓"含蓄中自饶气象"(王夫之《姜斋诗话》语),正是盛唐应制诗的上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