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垣春深时节,中书省庭前的花树正绽出参差红萼。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时任中书舍人的杨炯值宿禁中,见省垣内花树与宫阙相映成趣,遂以清丽之笔写下这首咏物小诗。中书省古称"凤阁",其地近天子居所,花树植于凤池(中书省别称)之畔,鸡树(中书省典故,典出《晋书》)影中,暗合诗人身居枢要之地的特殊心境。
诗人以"花萼映芳丛"起笔,将禁中花事与《诗经·棠棣》的兄弟喻意暗合。彼时中宗复位未久,朝堂仍存武周余韵,中书舍人执掌诏敕,恰如花树立于宫禁要冲。"因风时落砌"二句,既写暮春花谢之景,又暗喻政令如风散布四方。尾联"岂不爱攀折"之问,实为以花自喻——中书舍人虽近天颜,却需如花树般保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臣节,含蓄道出文人立朝如花在御园的微妙处境。
此诗承袭初唐"上官体"绮丽之风,却以"影照凤池"的倒影意象、"杂雨浮空"的朦胧美感,展现宫廷诗向盛唐气象的过渡。杨舍人笔下之花,终究不是山野闲芳,而是浸润着大唐中枢的墨香与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