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蜀道难

2025年07月05日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文琮

译文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
梁山巍峨镇守险地,乱石堆积直插云霄。
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幽深峡谷空旷无际,层叠岩石蜿蜒盘旋。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
凌空桥梁横跨绝岭,悬空栈道连接险峰。
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手握缰绳独自长叹,才知这蜀道何等艰难。

词语注释

寥廓(liáo kuò):空旷高远。
郁盘(yù pán):曲折盘旋。
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蜀道难创作背景

一、地理险绝的天然画卷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的雄奇景象,实为南北朝时期蜀地山川的真实写照。据《华阳国志》载,蜀道"连峰去天不盈尺",诗人庾信以工笔描摹层岩叠嶂中"飞梁架绝岭"的栈道奇观,正是对当时"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具象呈现。那悬挂在绝壁上的木质栈道,在《水经注》中被称为"千梁无柱"的惊险工程,成为联通秦蜀的血脉通道。

二、乱世行旅的心灵映照

"揽辔独长息"的深沉叹息,折射出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的特殊历史背景。时值西魏大军压境,庾信作为梁朝使者出使长安,却在途中目睹故国倾覆。栈道上"方知斯路难"的感慨,既是面对"深谷下寥廓"的自然敬畏,更是对人生仕途"危峦"叠起的隐喻。这种双重困境在《周书》中记载为"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

三、六朝诗风的技艺结晶

诗中"层岩上郁盘"的绵延意象,承袭了鲍照《行路难》的峻急笔调,而"栈道接危峦"的险仄构图,又启发了后世李白"难于上青天"的夸张手法。庾信将南朝精工对偶与北朝刚健风骨熔铸一炉,恰如《文心雕龙》所言"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五言八句的方寸间构筑起时空交错的诗学险峰。

注:此诗作者应为南北朝庾信,与唐代李白《蜀道难》同题异构,展现不同时代文人对蜀道险阻的多元诠释。

赏析

《相和歌辞·蜀道难》以雄奇险峻的笔触勾勒出蜀道之艰,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堪称南朝乐府中的地理史诗。

一、意象构筑的立体险境
诗中"积石阻云端"与"层岩上郁盘"形成垂直空间的压迫感,北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评点此诗时特别强调"四句二十字,具俯仰之妙",通过"深谷下寥廓"的俯视与"飞梁架绝岭"的仰观,构建出令人眩晕的立体险境。清代沈德潜《古诗源》指出"栈道接危峦"中"接"字之妙:"非连缀之意,乃悬空欲坠之态",将人工栈道与天然绝壁的脆弱衔接刻画得惊心动魄。

二、情感抒发的双重维度
"揽辔独长息"是全诗情感转折的关键。明代胡应麟《诗薮》认为此句"由景入情,顿挫有力",旅人勒马长叹的剪影,将前六句积累的视觉震撼转化为心理震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惊叹并非单纯的畏惧,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特别推崇末句"方知斯路难"中的"方"字:"有顿悟之趣,更含征服后的自矜",揭示出探险者痛感与自豪交织的复杂心态。

三、时空交错的审美张力
诗中暗含的时间维度颇耐寻味。"飞梁"与"栈道"作为人工痕迹,在亘古山岩间形成文明与自然的对话。现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遗稿中曾以该诗为例,称其"以瞬息之人为,破永恒之天工",这种时空对抗产生的崇高美,正是六朝山水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重要特征。南朝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在此诗中表现为地理险阻与心灵震颤的同频共振。

全诗最终达成"难"字的终极诠释——这既是蜀道的地质特性,更是人类面对自然时永恒的生存命题。正如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险绝之景,写通脱之情,此乃真得《楚辞》九歌之遗韵。"

点评

名家评《蜀道难》

李白《蜀道难》千古绝唱,而此篇《蜀道难》虽非太白之作,却以简练笔墨勾勒蜀道之险峻,亦得山水诗之精髓。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寥寥数语,而险峻之状如在目前。'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非亲历者不能道。"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境界
"'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写景如画,有'无我之境'。诗人与山川相映,自成高格。"

钱钟书《谈艺录》析笔法
"'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结句点睛,以行者之叹收束全篇,举重若轻,深得古诗含蓄之妙。"

此诗虽无太白之恣肆,然其凝练处,恰如斧劈皴法,以峭拔之笔写险绝之境,可谓六朝山水诗之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