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昭君词

2025年07月05日

戒途飞万里,回首望三秦。忽见天山雪,还疑上苑春。
玉痕垂泪粉,罗袂拂胡尘。为得胡中曲,还悲远嫁人。

文琮

译文

戒途飞万里,回首望三秦。
踏上万里征程,回首遥望故乡三秦。
忽见天山雪,还疑上苑春。
忽然看见天山的积雪,还以为是上林苑的春景。
玉痕垂泪粉,罗袂拂胡尘。
泪痕沾湿了脂粉,罗袖拂去胡地的风尘。
为得胡中曲,还悲远嫁人。
为了学会胡地的乐曲,更添远嫁异乡的悲情。

词语注释

戒途:指踏上旅途。戒,准备。
三秦:指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项羽灭秦后,将关中分封给三位秦朝降将,故称三秦。
上苑:指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此处代指京城。
罗袂(mèi):丝绸衣袖。袂,衣袖。
胡尘:胡地的风沙。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昭君词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曲《昭君词》自盛唐的琵琶弦上跌落,化作青史间永恒的叹息。此诗或为初唐诗人上官仪所作,以"相和歌辞"古调翻新声,将昭君出塞的千年遗恨凝于尺素。细辨诗中风物,可见创作者深谙《汉书·元帝纪》《后汉书·南匈奴传》典故,更得《西京杂记》中"画工弃市"传说之三昧。

"戒途飞万里"起笔便见史家笔法,《汉书》载"呼韩邪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而昭君"请掖庭令求行"的决绝,在此化作回首三秦的缱绻。诗人巧取《上林赋》"荡荡乎八川分流"的长安记忆,与"忽见天山雪"的塞外实景对举,令"还疑上苑春"的错觉顿生凄艳——此中暗合范晔所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刹那芳华。

泪湿鲛绡的"玉痕垂泪粉",分明自杜笃《边论》"公主遣妾,罪役未毕"化出;而"罗袂拂胡尘"的细节,恰与《琴操》记载昭君"心思不乐,乃作怨旷思惟歌"遥相呼应。末联"为得胡中曲"暗用石崇《王明君辞》"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的隐喻,将《胡笳十八拍》的悲怆移植于斯,终以"远嫁"二字点破《汉书·匈奴传》"和亲"政策下的个体悲剧。

此诗可贵处,在于褪去《王昭君变文》的传奇色彩,以"天山雪/上苑春"的意象对仗重构历史现场。唐初文人惯以汉喻唐,上官仪此作既承鲍照《王昭君》"既事转蓬远"的比兴传统,又开李白"汉月还从东海出"的盛唐之音,在相和歌辞的旧调里,弹出新的历史深度。

赏析

《相和歌辞·昭君词》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悲壮旅程,通过时空交错、意象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历史人物的个体命运升华为跨越文化的永恒哀歌。

一、空间位移中的心理震颤
"戒途飞万里,回首望三秦"以巨大空间跨度形成强烈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飞万里'与'望三秦'构成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双重对峙,昭君回望故国的姿态被赋予神话学意义——这是中原文明对边陲的最后一瞥。"忽见天山雪"的视觉冲击与"还疑上苑春"的错觉交织,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析:"以皇家园林的春景幻化塞外冰雪,实为将文化记忆转化为生存策略的心理补偿机制。"

二、细节意象的隐喻系统
"玉痕垂泪粉"将妆容泪痕物化为玉的裂隙,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贞洁与永恒,而'垂泪粉'三字使其产生流动感,暗示礼教规范下女性情感的最终溃堤。""罗袂拂胡尘"则被《汉唐文学与图像》视为文化符号的碰撞:"中原丝织品与塞外风沙的接触,实为两种文明通过女性身体完成的首次对话。"

三、音乐母题的双重悲怆
末句"为得胡中曲,还悲远嫁人"构建了精妙的情感悖论。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强调:"胡曲本是异域文化的象征,却成为理解昭君的唯一媒介;而'悲'字既指向曲调本身的哀婉,更暗含对文化传播中个体牺牲的反思。这种双重性使诗歌突破个人怨怼,触及人类文明交流的永恒困境。"

全诗通过"雪/春""玉/尘""中曲/远人"等多组意象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所说的"将地理迁徙转化为精神漫游,使历史事件升华为文化原型"。在28字的方寸之间,既完成了对昭君个体的生命叙事,又构建了中华文明对异质文化既抗拒又融合的复杂心态图谱。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1. 明代胡应麟《诗薮》
    "『忽见天山雪,还疑上苑春』二句,以雪喻春,化肃杀为温婉,暗写昭君心绪之跌宕。眼前胡地寒霜竟作故园花事,虚实相生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玉痕垂泪粉,罗袂拂胡尘』,摹写细节极工。泪染妆粉是女儿情态,袖扫风沙乃绝域悲辛,一柔一刚之间,孤弱身躯与苍茫天地形成强烈对照,真所谓『以丽笔写沧桑』。"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结句『为得胡中曲,还悲远嫁人』最耐寻味。胡曲本是异域之音,偏因曲生悲,非为曲悲,实为曲中识得自身命运而悲。此等转折,如幽弦乍断,余哀袅袅。"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通篇以空间转换写心理落差:『三秦』至『天山』是地理之远,『上苑春』至『胡尘』是心境之变。末句更将音乐化为情感媒介——胡曲愈婉转,愈显乡关之思的不可解,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