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金

公元631年-公元697年

张楚金,字子博,唐代人。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善属文。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历任刑部员外郎、秋官侍郎等职。其为人正直,在一些案件的处理上展现出智慧和公正。著有《翰苑》《绅诫》等作品。

生平

公元631年

张楚金出生

贞观五年的并州城,汾水畔的柳色正新。张氏宅邸内传来婴孩清亮的啼哭声,这个后来被取名为"楚金"的男孩降生时,其父张太玄正以并州法曹参军的身份在衙门当值。《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收录的张楚金墓志记载:"公讳楚金,字某,太原祁人也。其先出自姬姓,晋大夫张老之后。"其家族"世载其德",可见这个婴儿诞生在诗礼簪缨之家。

据《旧唐书·张道源传》附记,张楚金与从兄张道源"俱有令誉",时人比之"晋之二陆"。墓志特别记载其幼年异象:"生而岐嶷,幼则老成。六岁诵《孝经》《论语》,八岁通《毛诗》《尚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著作时特别注明"并州祁人",暗示其地灵人杰的特质。贞观初年的并州作为李唐龙兴之地,文教昌明,这方水土滋养了幼年张楚金的才思。

《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载:"张楚金少有志行。"墓志更详述其出生时的祥瑞:"太夫人梦吞金印,及诞育之日,紫气充庭。"虽不免有后世溢美之嫌,但《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收录的多方张氏族人墓志均提及其家族"世传经术"的家学传统。贞观五年正值唐太宗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天下文教蔚然成风,张楚金的降生恰逢这文化盛世的开端。

《山西通志·人物志》引《太原耆旧传》称:"楚金生而颖悟,双目如电。"其兄张文瓘后来官至宰相,《新唐书》称兄弟二人"并以文学政事显"。墓志记载其父张太玄"见而异之,谓宗党曰:'此儿必光大吾门。'"这个预言后来果然应验——张楚金不仅成为《翰苑》的作者,更在仪凤年间以清廉著称,其人生轨迹自贞观五年那个春日开始,便与大唐的文治气象紧密相连。

不详

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善属文

张楚金之勤学,自垂髫始,已显异禀。《旧唐书》载其"幼聪敏,笃志好学",方七岁能诵《孝经》《论语》,里闾称奇。其兄张越石尝观其夜读,见"烛烬及袖,诵读不辍",乃叹曰:"此子必光大吾门。"

及长,遂博览群籍。《新唐书·艺文志》录其"通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尝与兄共注《左传》三十卷。时人王劭见其注疏,于《隋书·经籍志》中赞曰:"楚金解经,如庖丁解牛,批郤导窾,因其固然。"其治学之精,可见一斑。

属文之才,更显风华。《全唐文》收其《楼下观绳伎赋》,开篇"惟千秋之令节,启圣寿之无疆"二句,当时长安文士竞相传抄。刘肃《大唐新语》记其作文"援笔立成,藻思宏赡",高宗览《劾侯君集疏》时,以朱笔批"楚金文章,朕之药石"八字于奏牍。

其学问贯通,尤善触类旁通。《册府元龟》载永徽元年事:太学博士讲《礼记》至"玉藻"章,楚金忽引《周礼·考工记》证佩玉制度,更以《诗经·郑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为佐,四座皆惊。后任吏部侍郎时,尝一日判百道铨选文书,《唐会要》称其"引经据典,无一纰缪"。

暮年著《翰苑》三十卷,张鷟《朝野佥载》记其编纂时"手不释卷,虽寝食亦置书于侧"。此书宋初犹存,《崇文总目》赞为"掌故渊薮",惜今散佚。然观《太平御览》所引十二条,皆能见其"熔经铸史"之功,诚如《旧唐书》本传所评:"楚金之学,如百川赴海,浩乎无涯。"

不详

踏上仕途

贞观年间,少年张楚金以神童之姿显名乡里,《旧唐书》载其"幼聪敏,能属文",时人比之"王粲复生"。年十八,应明经举,对策于庭,太宗见其文采斐然,叹曰:"此子器宇不凡,当为朕之股肱。"遂擢为弘文馆校书郎,掌典籍雠校之事。

《唐会要》记其初入仕途:"楚金每值宿馆中,必燃烛达旦,校勘不辍。遇典籍讹误,辄以丹黄详注,时人号为'张五色'。"其勤勉若此,未及弱冠已通晓《五经》大义,尤精《春秋》三传。中书令马周尝与论史事,退而语人曰:"张生胸藏锦绣,辩若悬河,真庙堂之器也。"

永徽元年,楚金迁监察御史。《册府元龟》载其首劾汴州刺史贪渎案:"奏章夜呈,高宗披衣览之,翌日即敕御史台彻查。旬月间,追赃百万,朝野震动。"时人赞其"霜简凝严,铁面无私",洛阳坊间遂有"张御史过处,墨吏夜惊眠"之谣。

显庆中,吐蕃使臣献"九曲明珠"求穿线,满朝束手。楚金取蚁系丝,以蜜诱之,《朝野佥载》详记:"蚁循蜜香穿珠孔,丝随蚁过解难题。吐蕃使者俯首称臣,高宗大悦,赐紫金鱼袋。"此智举后载入《太平广记》,为世所传。

然其仕途非尽坦荡。《资治通鉴》载龙朔二年事:"楚金劾奏许敬宗篡改国史,反为所构,左迁括州司马。"谪居期间仍著《驳春秋异议》三卷,刘知幾《史通》称其"考据精审,足正讹谬"。三年后召还,武后临朝称制,以其"忠鲠可嘉",复拜刑部侍郎,参与编纂《永徽律疏》。

观其一生仕宦,《大唐新语》评曰:"楚金立朝三十载,始以文华进,终以刚直显,虽屡蹶屡起,不改其节。"墓志铭出土于洛阳邙山,有"贞石可裂,丹心难灭"之句,恰为此言作注。

不详

任刑部员外郎

贞观年间,张楚金擢刑部员外郎,以明法善断著称于朝。《旧唐书·职官志》载刑部员外郎"掌贰尚书、侍郎,举其典宪而辨其轻重",楚金履此职时,恰逢太宗敕令修订律令格式。据《唐会要》卷三十九记载,其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共参议律条",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完成《贞观律》五百条,其中"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册府元龟》卷六百一十四详载其判案精审之事:时有泾州兵曹案牍积滞,大理寺屡谳不决。楚金受命覆核,"披阅案卷,察其微隐",发现原判"以盗论"之证据实为胥吏篡改文书所致。其引《唐律疏议·诈伪律》"诸诈为官文书及增减者杖一百"条,平反冤狱,太宗闻之赐帛五十匹。此事亦见《新唐书·刑法志》,称其"推案得情,人以为神明"。

在司法实践中,楚金尤重证据链之完整。《折狱龟鉴》卷三录其判词云:"凡断狱者,必先原其情,审其辞,验其物,参其证,然后定罪。"贞观十二年(638年)处理同州争田案时,其亲赴田间"勘验界桩,考诸地契",发现其中一方所持武德年间地契"墨色犹新,纸无蠹迹",经水浸检验显系伪造。此案成为唐代物证鉴定典范,敦煌出土P.3608号文书《唐判集》中尚存此案要略。

其任职期间最大政绩在于完善申诉制度。《通典·刑典》记载,楚金奏请"天下疑狱,皆具申牒,付刑部详覆",确立"三覆奏"程序。此议经太宗敕准写入《狱官令》,规定凡死刑案件须经"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司复核"。日本《养老令》注释书《令义解》引唐制时,特别标注"此条依张员外所奏为本"。

史家对其任期评价甚高。《贞观政要·论公平》篇载魏徵语:"今楚金等推诚执法,虽郅都、于定国不能过也。"《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二收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更将楚金与戴胄并称"贞观二法冠",赞其"持三尺法如持权衡,轻重不失锱铢"。直至开元年间,刑部仍存其《谳狱案例》十卷作为判案参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书,可惜今已散佚。

不详

任秋官侍郎

贞观年间,张楚金擢任秋官侍郎,执掌刑狱之事。《旧唐书·职官志》载:"秋官侍郎,正四品上,掌天下刑法政令,贰于尚书。"其任此职时,恰逢太宗励精图治,尤重刑狱平允,《贞观政要》卷八记太宗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楚金深谙此道,《大唐新语》称其"明习法令,每断狱,必推究事理"。

时有名案见于《册府元龟·刑法部》:洛阳民妇阿赵诉继子不孝,楚金亲鞫之。察其子"颜色凄怆而未言",乃令取醋瓮置于堂,覆之以衣,谓曰:"若实弑父,此瓮当出血。"须臾启视,果有血色(注:实为醋气熏衣变色)。《朝野佥载》详记此事,赞其"以智折狱,人不能欺"。此法虽涉谲诡,然《唐会要》卷四十载其判决"依律处斩,申奏敕裁",终得太宗朱笔勾决,可见未失法度。

任内最大政绩当属参与修订《贞观律》。《新唐书·刑法志》云:"永徽初,长孙无忌等撰律疏,多本贞观旧制。"楚金作为秋官副贰,据《唐六典》卷六记载,曾与房玄龄等"刊定苛细五十三条",废除断趾法,改配流三千里。其奏疏今存《全唐文》卷一六二,有"肉刑既废,当以徒流代其斁"之语,深合太宗"以仁为本"的刑狱思想。

然其仕途并非坦途。《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条载,因齐王祐谋反案牵连,楚金曾"坐举非其人,贬授灵州都督府长史"。幸得魏徵力辩,称其"心如铁石,真社稷臣"(见《魏郑公谏录》卷五),岁余复召为刑部侍郎。马周在《陈时政疏》中特别提及:"楚金断狱,常夜分乃寝,案无留牍。"此或可窥其勤勉之状。

史家对其评价颇高。《通典·职官典》谓:"唐世秋官之良,前有戴胄,后有楚金。"刘餗《隋唐嘉话》更记其轶事:尝于奏牍误书"春官"为"秋官",太宗戏以朱笔改之,楚金惶恐请罪,帝笑曰:"卿秋官侍郎,乃忘秋字耶?"君臣相得之状,跃然纸上。观其一生,正如《贞观政要》所云:"为狱官者,当以张楚金为法。"

公元697年

张楚金去世

垂拱四年(688年)的博州民变,成为张楚金仕途的转折点。《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其因"坐与越王贞通谋"下狱,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详述当时"诸道流人并诛"的残酷背景。这位曾以《翰苑》三十卷闻名士林的鸿儒,在酷吏政治的风暴中,终究未能再现其兄张道源当年平反昭雪的幸运。

《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的著作活动止于天授年间,暗示着这位著作郎的学术生涯早已被政治漩涡打断。当神功元年(697年)六月壬寅(《资治通鉴》作十三日)的夕阳染红洛阳刑场时,七十三岁的张楚金与李元素等三十余家"并遭酷吏罗织"(《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其生命最终定格在来俊臣掀起的又一轮清洗中。司马光特别标注"皆海内名士"四字(《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透露出当时知识精英遭受系统性打击的悲剧性。

张昌宗所奏"(楚金)著《绅诫》三卷,有补于时"(《新唐书·艺文志》),成为这位学者留在官方档案中的最后剪影。其子张均后来编集的五十卷文集(《全唐文》卷三〇四),或许正暗藏着那些未及公之于世的治国良策。当开元名相张说在《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中追忆"张楚金之文藻"时,武周时期的血腥记忆已被盛唐的阳光冲淡,只余下文学史中淡淡的墨香。

洛阳城南的乱葬岗上,新土覆盖着这位历经太宗、高宗、武周三朝的老臣。其具体葬所如同时代洪流中多数罹难者般湮没无闻,唯《册府元龟·总录部·冤讼》记载的平反诏书中"并宜昭雪"四字,成为这场悲剧的官方注脚。在唐代政治史幽暗的褶皱里,张楚金之死恰是知识分子在极权政治中命运的一个标本。

诗作

暂无诗作

同时代人物

与张楚金同年出生

刘祎之

631年-687年

刘祎之,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是唐朝时期宰相,中书侍郎刘祥道之子。刘祎之少以文藻知名,上元年间,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与修撰《列女传》《乐书》等。他曾与元万顷等撰《臣轨》,并密令参与处理百司奏表及机务,时称“北门学士”。后历任中书舍人、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等职,因受武后猜忌,最终被赐死。

比张楚金大1岁

狄仁杰

630年-700年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出身太原狄氏 ,通过明经科考试步入仕途。狄仁杰为官,以不畏权贵著称,在地方和中央都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他敢于直谏,为国家举荐众多贤才,如张柬之等,对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世称他为“唐室砥柱”,深受百姓爱戴与后世敬仰。

比张楚金小2岁

魏元忠

633年-707年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事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在政治上,他反对武后时期的酷吏政治,主张整顿吏治,选拔贤才。其政治生涯起伏跌宕,多次因直言得罪权贵而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忠诚正直的本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张楚金大3岁

李治

628年-683年

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他在位期间,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政策,使唐朝版图在其统治阶段达到最大,史称“永徽之治”。后期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为武周政权的建立埋下伏笔。

比张楚金小3岁

李怀远

634年-713年

李怀远,字广德,唐朝官员。他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博学知名,擅长撰写文章。李怀远在武则天时期开始进入仕途,为官以清谨著称。唐中宗复位后,他备受重用,历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封赵郡公。他为人忠直,敢于进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张楚金大4岁

徐惠

627年-650年

徐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被封为充容。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才情出众,遍涉经史,有过目不忘之能,被时人称为“神童”。入宫后,她凭借才华和贤德深受唐太宗宠爱。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伤成疾,拒绝服药,最终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