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江南向夔州

2025年07月05日

天明江雾歇,洲浦棹歌来。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旧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

张说

译文

下江南向夔州
顺江南下前往夔州
天明江雾歇,洲浦棹歌来。
天亮了,江上的雾气散去,沙洲边传来渔人的歌声。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碧绿的江水蜿蜒流淌,两岸青山相对而出。
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
城池依傍着蜀帝的祭坛,云雾缭绕连接着楚王的楼台。
旧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
曾经熟悉的巫山之上,如今只有漂泊的游子独自徘徊。

词语注释

夔州(kuí zhōu):古代地名,在今重庆奉节一带。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河流等蜿蜒曲折。
蜀帝祀(shǔ dì sì):指蜀地古代帝王的祭祀场所。
楚王台(chǔ wáng tái):指楚地古代帝王的楼台遗迹。

创作背景

暮春的夔州江畔,晨曦初露时总氤氲着如纱雾霭。诗人驻足西阁,但见雾散时分,江天澄澈如练,忽闻得渔人棹歌自洲渚间飘摇而来,恍若六朝乐府《江南弄》的遗韵。这《下江南向夔州》五律,正作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之际,彼时安史之乱虽平,然藩镇割据之势已成,诗人笔下"蜀帝祀"与"楚王台"的时空叠印,暗藏多少盛衰之叹。

江流以"逶迤"二字勾勒,恰似诗人自陇右漂泊至荆楚的蹇涩行迹。青山对开之景,实为瞿塘峡口夔门地势,《水经注》所谓"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者。而"巫山"意象的出现,非独写景,更暗用宋玉《高唐赋》典,将楚襄王梦会神女的缥缈传说,与蜀地望帝化鹃的悲怆故事交织——前者见于"楚王台"之云烟缭绕,后者隐于"蜀帝祀"的荒祠寂寂。

旧日同游的"游子",或指李白、高适等故交。想天宝四载(745年)杜甫与李白同游齐鲁时,尚怀"会当凌绝顶"之志;而今秋兴八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的夔州老叟,只能在"共徘徊"的追忆里,将巫山云雨化作盛唐残梦的注脚。此诗以明丽山水反衬沧桑心绪,正是杜诗"沉郁顿挫"之境的绝佳体现。

赏析

这首诗以江雾初散、棹歌悠扬的清晨开篇,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江南水墨。"绿水逶迤"与"青山相向"二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灵性,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水自蜿蜒如带,山似含笑相迎,物我交融间尽显诗人对自然的亲切体悟"。

中联笔锋转向历史纵深,"蜀帝祀"与"楚王台"的意象并置,形成时空叠印的艺术效果。学者傅璇琮指出:"诗人以城堞云霭为媒介,将巴蜀的雄浑与楚地的瑰丽熔铸为统一的诗意空间,暗含对人文遗迹的追慕"。这种历史感的渗透,使山水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成为承载文化的符号。

末联"巫山"意象的出现,将全诗推向情感高潮。游子在神话传说中的云雨之地徘徊,既是对《高唐赋》楚王神女典故的化用,更寄托着诗人深沉的羁旅情怀。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道:"'共'字精妙,既指与古人精神往来,又暗含与天下游子同悲的普世情感,使个人体验升华为永恒的人类共情"。

全诗以空间移动为经(江洲→青山→城台→巫山),以情感递进为纬(欣悦→怀古→怅惘),形成回环往复的抒情结构。其意象选择兼具地域特色与历史厚度,语言虽简淡却蕴含多重意蕴,堪称盛唐山水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如吴门画派淡墨山水,以"雾歇""棹歌"开卷,倏然展开八百里峡江烟雨图。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联:"'逶迤''相向'四字,写尽江行山迎之态,是子安'城阙辅三秦'后又一神来之笔。"

中二联尤见史笔匠心。"蜀帝祀""楚王台"对举,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缩千里于尺幅,纳秦汉于毫端",将巴蜀荆楚千年文脉凝于俪句。钱钟书《谈艺录》独赏颈联:"云接二字最妙,既见巫山神女之缥缈,复显夔门地势之险绝,太白'朝辞白帝'句或源于此。"

结句"共徘徊"三字,朱光潜《诗论》解为:"非独行人踟躇,实乃青山碧水与游子同徘徊也。"此中物我交融之境,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