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代书寄吉十一

2025年07月05日

一雁雪上飞,值我衡阳道。口衔离别字,远寄当归草。
目想春来迟,心惊寒去早。忆乡乘羽翮,慕侣盈怀抱。
零落答故人,将随江树老。

张说

译文

代书寄吉十一
代笔写信寄给吉十一
一雁雪上飞,值我衡阳道。
一只大雁在雪地上飞翔,正飞过我的衡阳路。
口衔离别字,远寄当归草。
嘴里衔着离别的书信,远远寄去当归的草药。
目想春来迟,心惊寒去早。
眼中盼着春天来得慢些,心里却惊觉寒意离去得太早。
忆乡乘羽翮,慕侣盈怀抱。
思念家乡,想乘着翅膀飞回,对伴侣的思念充满胸怀。
零落答故人,将随江树老。
凋零中回复故人,我将随着江边的树木一同老去。

词语注释

羽翮(hé):鸟的翅膀,这里指代飞翔。
当归:一种中药名,此处双关,暗指应当归去。
零落:凋谢,衰败,这里指作者境遇的凄凉。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衡阳道上的芦花正随风起伏如雪浪,张说勒马驻足,望见孤雁掠过苍茫天际,翅尖似沾染了湘楚的霜色。这位刚经历贬谪夔州的诗人,在开元初年的政治漩涡中,将满腹心事凝成二十字短章。雁足系书的典故在他笔下化作"口衔离别字"的凄美意象,当归草既是中药名,更暗含《三国志》中"吴使寄当归"的典故——当年太史慈收到曹操所赠当归,便知是催归之意。

诗人目送雁影没入云层,忽然惊觉南方的冬天竟比洛阳来得迟些。这"春来迟""寒去早"的时空错位感,恰似他此刻心境:虽身在温润的湘南,灵魂却早乘着《楚辞》中"羽人"的翅膀,飞越千山回到北邙旧居。尾联"将随江树老"五字,与同时期所作《岳州作》的"心与江树远"形成互文,江树年轮里生长的何止是草木,更是逐臣望阙的赤诚。

此诗现存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特别指出"当归草"三字之妙:"草木入诗,而忠孝出焉"。清人编《全唐诗》时,据张说《张燕公集》考订为开元五年(717年)贬谪途中所作,收信人"吉十一"当是其族弟张吉,时任洛阳县尉。那只衡阳雁承载的,不仅是兄弟私语,更是一个盛世名臣在政治寒冬里的精神守望。

赏析

诗人以孤雁为媒,将游子思乡的千钧愁绪化作轻盈的雪上飞鸿。开篇"一雁雪上飞"五字便勾勒出空灵寂寥的意境,衡阳道上的相遇被赋予宿命般的诗意。大雁衔着的"离别字"与"当归草"形成精妙对仗,前者凝结人间别恨,后者暗藏中药名"当归",《唐诗鉴赏辞典》评此"以草木本心寄托归意,比兴手法已达化境"。

"目想"与"心惊"的虚实相生间,时间感知被乡愁扭曲。春日的脚步在期盼中总是迟缓,而凛冬的余威却在惊惶中挥之不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迟早之辨非关节气,实乃心理时间与自然时间的诗意错位,将羁旅之人的焦灼具象化"。

"羽翮"意象的双重性最堪玩味,既是对鸿雁振翅的实写,又暗喻《楚辞》"羽人"典故。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赞叹:"乘羽化仙本是超脱之象,此处反用作思归之念,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使诗意更具张力"。末句"江树老"三字尤见功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析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拟人化的老树成为诗人生命流逝的见证者,与庾信'树似新亭岸'异曲同工"。

全诗情感流转如溪涧鸣佩,从初见飞雁的惊喜,到展读家书的怅惘,终至"零落答故人"的苍凉。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此诗"实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飞跃,将个体乡愁升华为对生命漂泊本质的终极叩问"。那雪上孤雁最终飞越文字,成为所有羁旅者精神故乡的永恒象征。

点评

此诗以雁为媒,将游子情思织就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击节称赏:"'一雁雪上飞'五字,便画出塞外孤清之境。'口衔离别字'句,更将无情物赋予有情思,较之'鸿雁长飞光不度'尤觉恳切。"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标其意象经营之妙:"'目想''心惊'一联,虚实相生。春迟是悬想之虚,寒早是身历之实,如此对照,愈见归思之煎熬。"更赞结句"将随江树老"有"神韵悠远,得陶谢遗响"之致。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词选注》中独赏其比兴手法:"全篇不着一'愁'字,而离愁自现。'当归草'三字尤妙,既合药名双关,又暗喻'当返未返'之憾,较之'王孙游兮不归'更多一层含蓄。"

当代叶嘉莹先生于《迦陵谈诗》中特别指出:"张说此作最得《楚辞》'魂一夕而九逝'之神髓。'忆乡乘羽翮'句,非但想象奇绝,更见出思归之切已至魂不守舍之境。末句'江树老'三字,直把羁旅之悲写入了永恒的时间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