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代书寄薛四

2025年07月05日

孤雁东飞来,寄我纹与素。纹足经三象,素当综群务。
远见故人心,一言重千金。答之彩毛翰,继以瑶华音。
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

张说

译文

孤雁东飞来,寄我纹与素。
一只孤雁从东方飞来,为我捎来了书信与素绢。
纹足经三象,素当综群务。
书信上写满了天地万象,素绢上记载着繁杂事务。
远见故人心,一言重千金。
远方老友的心意如此真挚,一字一句都珍贵如黄金。
答之彩毛翰,继以瑶华音。
我用彩羽笔回信,再续上如美玉般清雅的文辞。
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
严冬使万木凋零,但松柏的坚贞永不改变。

词语注释

纹与素:'纹'指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代指书信;'素'指白色生绢,古代用来书写。
三象:指天、地、人三才的象征。
彩毛翰:'翰'原指鸟羽,此处指毛笔;'彩毛翰'即彩色的毛笔。
瑶华音:'瑶华'指美玉,比喻华美的文辞;'音'指音讯、文辞。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的长安城阙,秋风裹挟着未央宫的落叶盘旋而下。天宝三载的岑参正值而立,一袭青袍在秘书省校书郎的冷衙中铺开素帛——此刻自东而来的孤雁,正衔着薛据(薛四)从河北涉县寄来的双鲤尺素。

纹绮上的墨痕犹带太行山气,这位与王维同登进士第的至交,以"三象纹"暗喻《周易》"三才之道",又以"素绢综务"寄托着对诗人沉沦下僚的惋惜。当玄宗朝野渐露颓势之际,薛据在邢州司马任上寄来的这封书信,恰似杜甫笔下"烽火连三月"前的最后清音。

诗人以彩羽为笔作答时,案头还摊开着三年前与薛据、高适、杜甫同登慈恩寺塔的联句诗稿。他用"瑶华音"化用《楚辞》"折疏麻兮瑶华",将盛唐诗人群体"岁寒松柏"的盟誓凝练成十二行五古。那些随安史之乱即将散落的朱绂金章,在此刻化作纸上永恒的君子之约——正如终南山巅的积雪,越是酷寒愈显其皎洁。

这组酬答诗最终与薛据原作俱散佚于战火,唯此二十字如吉光片羽,让我们得以窥见天宝年间知识分子"松柏心"的精神图谱:在霓裳羽衣曲的繁华背面,始终跃动着建安风骨的清刚血脉。

赏析

诗人以"孤雁东飞"起笔,瞬间勾勒出苍茫天地间孤独传书的意象。这只承载着纹素锦书的鸿雁,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既是实物传递者,更是情感纽带的具体化象征"。纹与素的对照尤为精妙——纹饰历经"三象"(日、月、星)的宇宙循环,素绢则承载着繁杂世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二元承载,构成了书信往来的深层隐喻。

颔联"远见故人心,一言重千金"直抒胸臆,却因前文的意象铺垫而显得厚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曾特别指出:"此处化用季布'一诺千金'典故,将书信的价值从物质层面升华至精神契约的高度"。彩羽为笔、瑶华为音的续写,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被誉为"以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构建出超越物理距离的艺术对话空间"。

结句"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堪称全诗点睛之笔。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诗人巧妙运用《论语》'岁寒知松柏'的经典意象,将书信往来升华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守望"。这种在季节轮回中坚守本心的喻示,使全篇从具体的书信往来,跃升至永恒友情的礼赞。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三层递进"的独特结构:孤雁传书的具象行为→彩翰瑶华的审美升华→松柏岁寒的精神定格。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唐代书信诗的典范之作,将日常交际转化为永恒的艺术瞬间"。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孤雁"起兴,笔墨间自有一段清峻之气。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纹足经三象,素当综群务'十字,将寻常尺牍写出经纬天地的气度,非大才不能道。"

"远见故人心"二句,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特别标举:"比'一片冰心在玉壶'更见深沉,千金之喻非指财货,乃言君子一诺的份量。"其评点直指诗中重然诺、笃交游的精神内核。

末联"岁寒"之咏,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将其与建安风骨相联系:"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遗响,然更添唐人特有的明净。松柏之喻非徒言坚贞,实含'不以时迁'的哲学意味,此正盛唐士大夫精神写照。"

全诗骨力遒劲处似陈子昂,而风神隽永处又近王维。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继以瑶华音'五字,把文人交往中的雅意写得如闻环佩,可见盛唐时期书信往还已臻艺术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