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中的长安城阙,秋风裹挟着未央宫的落叶盘旋而下。天宝三载的岑参正值而立,一袭青袍在秘书省校书郎的冷衙中铺开素帛——此刻自东而来的孤雁,正衔着薛据(薛四)从河北涉县寄来的双鲤尺素。
纹绮上的墨痕犹带太行山气,这位与王维同登进士第的至交,以"三象纹"暗喻《周易》"三才之道",又以"素绢综务"寄托着对诗人沉沦下僚的惋惜。当玄宗朝野渐露颓势之际,薛据在邢州司马任上寄来的这封书信,恰似杜甫笔下"烽火连三月"前的最后清音。
诗人以彩羽为笔作答时,案头还摊开着三年前与薛据、高适、杜甫同登慈恩寺塔的联句诗稿。他用"瑶华音"化用《楚辞》"折疏麻兮瑶华",将盛唐诗人群体"岁寒松柏"的盟誓凝练成十二行五古。那些随安史之乱即将散落的朱绂金章,在此刻化作纸上永恒的君子之约——正如终南山巅的积雪,越是酷寒愈显其皎洁。
这组酬答诗最终与薛据原作俱散佚于战火,唯此二十字如吉光片羽,让我们得以窥见天宝年间知识分子"松柏心"的精神图谱:在霓裳羽衣曲的繁华背面,始终跃动着建安风骨的清刚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