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

2025年07月05日

虎殿成鸿业,猿岩题凤赋。既荷大君恩,还蒙小山遇。
秋吹迎弦管,凉云生竹树。共惜朱邸欢,无辞洛城暮。

张说

译文

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
书院学士奉皇命赴梁王府宴,以'树'字为题赋诗
虎殿成鸿业,猿岩题凤赋。
雄伟的宫殿成就伟业,猿猴攀岩处题写凤赋。
既荷大君恩,还蒙小山遇。
既蒙受君王的恩典,又幸得贤士的知遇。
秋吹迎弦管,凉云生竹树。
秋风应和着弦管之乐,凉云萦绕在竹林树梢。
共惜朱邸欢,无辞洛城暮。
共珍惜这朱门盛宴,不推辞洛阳城的黄昏。

词语注释

虎殿:指雄伟的宫殿。
鸿业:伟大的事业。
猿岩:猿猴攀爬的山岩。
凤赋:赞美才华的诗赋。
大君:指君王。
小山:比喻贤士或隐士。
朱邸:朱红色的府邸,指权贵的宅第。
洛城:洛阳城。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时值修文馆学士宫廷唱和盛期。据《景龙文馆记》载,中宗常命学士们"赋诗属和,人出一篇",梁王武三思宅邸乃当时重要文学沙龙场所。诗中"虎殿"暗喻大明宫含元殿,"猿岩"用谢灵运《山居赋》典,昭示着宫廷与山野的双重文化空间。

宴集情境

"奉敕宴"三字揭示特殊背景:景龙二年(708)重阳节,中宗赐宴群臣于慈恩寺,翌日又宴于总持寺,此类敕宴往往延续数日。梁王宅宴当为宫廷宴集的余韵,诗中"秋吹"、"凉云"正合长安九月的物候特征,"弦管"与"竹树"构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园林审美。

政治隐喻

"朱邸"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此处明写梁王宅第的丹漆大门,暗含对武周旧臣身份的特殊观照。武三思虽为李唐宗室女婿,然其宅邸宴集仍带有武氏政治遗产的色彩。诗人以"共惜"二字微妙处理这种复杂政治关系,既颂圣恩又存警惕。

文学传统

末句"无辞洛城暮"暗合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的结句手法,将长安比作东汉洛阳,既符合修文馆学士"以雅颂为宗"的创作要求,又以黄昏意象为这场敕宴赋予光阴易逝的哲学意味。全诗严格遵循"赋得"体式,以"树"字为韵却不拘泥,展现初唐宫廷诗向盛唐过渡的典型特征。

赏析

这首诗以梁王宅邸的宴会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含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宫廷宴饮的雅致与文人的精神世界。

意象经营中的时空交响
诗中"虎殿""猿岩"形成奇崛的空间对仗,虎殿的庄严与猿岩的野趣相映成趣,暗含"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双重象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类意象并置是初唐宫廷诗"以壮语写雅事"的典型手法。而"秋吹迎弦管,凉云生竹树"更以听觉与视觉的通感,构建出多维艺术空间——瑟瑟秋风应和着丝竹之音,竹树间流动的凉云仿佛音乐的具象化,这种"声色相生"的描写被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誉为"唐代宫廷诗感官叙事的典范"。

情感表达的二元张力
表面欢宴场景下潜藏着复杂心绪。"共惜朱邸欢"的"惜"字尤为耐品,既含对盛宴的珍视,又暗喻欢愉的短暂,与尾句"无辞洛城暮"形成情感闭环。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洛城暮'的意象承载着唐代文人特有的时间焦虑,在觥筹交错间突然浮现的人生暮色,使应制诗获得了超越性的哲学深度。"而"既荷大君恩,还蒙小山遇"则体现了初唐文人"仕隐调和"的理想,钱钟书《谈艺录》称此联"将谢朓'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的意蕴,化入唐代新兴的宫廷审美"。

修辞艺术的精微处
"赋得树字"的命题写作中,诗人将"树"意象拆解为"竹树"的实写与"小山"(用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典)的虚写。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赞赏这种"明暗双线扣题法":"看似宴饮主旋律中偶然飘落的叶片,实为精心培育的意象种子,在律诗严谨的格律土壤中萌发自然之趣。"而"凉云生竹树"的"生"字,被叶嘉莹先生评为"得王维'坐看云起时'之妙,在应制框架中意外开辟出禅意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若虚《诗词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品鉴

此诗如"秋吹迎弦管,凉云生竹树"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以自然之笔写富贵气象,凉云竹树间自生韶濩之音,此等笔墨直追王孟。"诗中"虎殿""凤赋""朱邸"等典,经"秋吹""凉云"点染,顿脱俗艳,钱锺书《谈艺录》谓:"六朝金粉化入盛唐气象,犹见庾信《枯树赋》骨力而更添雍容,此初唐七子未达之境。"

"共惜朱邸欢,无辞洛城暮"一联,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特为标举:"结句暗用金谷园典故而不着痕迹,'惜'字双关欢宴与流光,较之陈子昂'银烛吐青烟'更显蕴藉。"诗中"猿岩题凤"意象,闻一多《唐诗杂论》解为:"以楚狂接舆之典写文士风流,将隐逸之气自然融入应制之作,此等巧思唯张若虚能为之。"

全诗章法,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有精辟论述:"前四句如山水画之斧劈皴,骨力开张;后四句似泼墨点染,云烟供养。'树'字韵脚贯穿始终,而凉云竹树实为诗眼,使金谷梁园之宴具见林下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