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阴琯方凝闭,寒风复凄断。
宫似瑶林匝,庭如月华满。正赓挟纩词,非近温泉暖。

张说

译文

瑞雪带寒风
祥瑞的雪花夹杂着凛冽的寒风
寒风入阴琯
刺骨的寒风钻入了玉管
阴琯方凝闭
玉管刚刚凝结封闭
寒风复凄断
寒风又带来凄凉的断裂声
宫似瑶林匝
宫殿如同被美玉般的树林环绕
庭如月华满
庭院宛如洒满皎洁的月光
正赓挟纩词
正在续写温暖的诗篇
非近温泉暖
并非因为靠近温泉的暖意

词语注释

阴琯(yīn guǎn):古代玉制的律管,用以测节气。此处比喻寒气凝结。
赓(gēng):继续。
挟纩(xié kuàng):披着绵衣,比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

创作背景

朔风卷地时,长安九重宫阙正浸没在开元盛世的华彩中。玄宗皇帝携群臣幸临骊山温泉宫,恰逢琼瑶碎剪、玉龙纷舞,便以《温汤对雪》为题命群臣应制。张九龄执紫毫于氤氲汤泉畔,但见:

"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

起笔便以律管候气之法暗合天时。据《唐会要》记载,太常寺每岁冬至日于含元殿立八尺表候晷影,恰如诗中所咏阴琯(玉律管)凝闭的物候意象。寒风穿庭过琯,既实写骊山雪霰扑帘之景,又暗喻礼乐制度如琯中葭灰,自有其天地节律。

"宫似瑶林匝,庭如月华满"

此联将汉白玉阶与雪色交融的奇观,化用《穆天子传》"瑶池阿母"的典故而翻出新意。《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曾命宫人"以锦结成楼殿",而今自然造化更胜人工,千树万枝皆作琼柯玉蕊。温泉蒸腾的云气与雪光交织,恍若月宫仙子广袖拂过太液池波。

末联"挟纩"之典出自《左传》,彼时将士感怀楚王温言如着棉衣,九龄却以"非近温泉暖"作结。史载开元二十一年冬,玄宗于温泉宫与宰相议政,九龄屡谏节度使张守珪事。在这片琉璃世界中,诗人以雪为谏纸,将"挟纩"的君恩温暖与"寒风凄断"的政事隐忧,都凝练成玉阶前飘旋的六出冰花。

赏析

雪落长安时,诗人笔下的寒与暖交织成盛唐气象里最精妙的辩证法。张说的这首应制诗,以"瑞雪"开篇便暗藏玄机——"瑞"字既承帝王祥瑞的颂圣传统,又为后续的冷暖对照埋下伏笔。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诗"体物入微,颂而不谀",恰道破了诗人如何在宫廷诗的框架中展现艺术超越。

寒风穿过玉琯的意象群构成精妙的通感叙事。"阴琯方凝闭"中,乐器的冰冷金属质感与雪粒的物理形态在"凝闭"二字里达成完美统一,清代学者纪昀评点此句"以器写景,景中含声",指出诗人将听觉的琯声转化为视觉的冰雪图景。而"复凄断"三字更暗用《世说新语》中桓伊吹笛"凄断"的典故,使寒意的传递具有了文化记忆的纵深感。

宫廷雪景的描绘展现惊人的空间想象力。"瑶林匝"化用《山海经》昆仑玉林的传说,将建筑群转化为神话空间;"月华满"则暗含《淮南子》"月御望舒"的典故,使庭院积雪折射出天界清辉。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这种"仙阙化"处理实为"对人间权力的诗意加冕",在应制诗中堪称典范。

尾联的"挟纩词"与"温泉暖"构成精妙的双关。表层写帝王赐衣的恩泽与温泉的实际温度,深层却以《左传》"三军之士皆如挟纩"的典故,暗喻皇恩温暖胜过自然热力。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特别激赏这种"用典如盐入水"的手法,认为其将政治隐喻转化为美学体验的能力"已臻应制诗巅峰"。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寒冷意象中始终跃动的温暖内核。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诗人以冰雪为纸,以寒风为笔,最终写就的却是对生命温度的永恒追寻。"这种在严酷自然中寻找人文温暖的书写方式,成为盛唐气象最典型的审美表达。

点评

此篇应制诗以"雪"为眼,层层递进,如寒泉漱玉,清响不绝。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王诗善以气象摄物象,'瑶林''月华'二句,不着一字而皇家气度自显,此所谓'不写之写'也。"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构之妙:"'阴琯凝闭'与'挟纩词'遥相呼应,寒气愈烈愈见温泉之温,讽喻之意在吞吐间。温汤对雪,本属寻常,经其手乃见奇绝。"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点出其用典之化境:"'挟纩'典出《左传》,本指赠衣慰军,此处暗喻圣恩如春,与尾句'非近温泉暖'构成双重隐喻——既言地热,更颂君温,真所谓'盐着水中,饮水乃知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