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八年(730年),三十四岁的卢照邻再度踏上蜀道。这位"初唐四杰"中最年长者,背负着朝廷授益州新都尉的任命,马蹄在葭萌古道的碎石间叩响千年沉寂。
青泥岭上的盘道仍挂着秦汉时的铁索,褒斜谷口的栈木尚存诸葛亮督造时的焦痕。诗人勒马回望,但见"烟壑争晦深,云山共重复",秦岭的层云恰似他三度入蜀的宦迹——首次出为益州参军时的少年意气,再任蜀地时的病骨支离,而今这第三次跋涉,轺车已载不动巴山夜雨浸润的乡愁。
驿亭残碑记载着:贞观年间利州都督武士彟曾征发民夫整修此道,而此刻诗人的青衫正拂过那些未干的苔痕。当年陈子昂在《感遇》中喟叹的"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此刻化作他笔下"白露摇江服"的具象。剑门关的戍卒仍唱着隋代流传的《绵州巴歌》,而芸阁儒生的琴弦已蒙上蟏蛸结的蛛网。
在米仓道与金牛道交错的岔路口,诗人突然读懂了三年前张说被贬岳州时写下的"鱼游恋深水"。长安的牡丹与蜀地的杜鹃在记忆里重叠,那些未完成的《长安古意》残稿,正随着"岁月镇羁孤"的顿挫,在褒斜谷的云雾中酝酿成新的诗行。当坐骑踏过诸葛亮筹笔驿的旧迹时,一节《出师表》的竹简突然从崖壁藤蔓间露出,历史的风尘与个人的际遇在此刻的蜀道上完成壮阔的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