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一个春日,九龄公与刘给事相约于城南别业宴集。此处"水竹幽闲地",恰是长安城南韦杜一带的私家园林,当时朝中显贵多在此构筑别业,以避尘嚣。张九龄以中书舍人身份"簪缨近侍臣",正值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然其诗文中已隐隐可见对林泉之趣的向往。
是日天朗气清,宾主"雍容乘暇日",暂离庙堂纷扰。园中"树对思朋鸟,池深入养鳞"的景致,实为九龄公匠心独运的隐喻——"朋鸟"暗合《诗经·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典故,"养鳞"则化用《庄子》濠梁观鱼的意境。管弦声中,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世的诗人,却在觥筹交错间生出"老子叨专席"的谦辞,流露出以道家思想调和仕隐矛盾的人生智慧。
按《曲江集》编年,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时九龄兼任集贤院学士,与刘给事等文臣常有雅集。诗中"遥寄赏心人"之语,非独指座中宾客,更似寄意于后世知音,体现着盛唐文人"立言不朽"的深层追求。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此诗"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恰道出九龄公将台阁体的典丽与山水诗的清远熔于一炉的独特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