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王宰丹青化,春卿礼乐才。缁衣传旧职,华衮赠新哀。
路泣群官送,山嘶驷马回。佳辰无白日,宾阁有青苔。
门歌出野田,冠带寝穷泉。万事皆身外,平生尚目前。
西垣紫泥綍,东岳白云篇。自惜同声处,从今遂绝弦。

张说

译文

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
悼念右丞相苏公的挽歌二首
王宰丹青化,春卿礼乐才。
苏公如丹青妙手般化育万物,执掌礼乐如春官般才华横溢。
缁衣传旧职,华衮赠新哀。
继承先贤的职责身着黑色官服,如今华美的礼服却寄托着新的哀思。
路泣群官送,山嘶驷马回。
百官在路边哭泣送别,山间回荡着驷马的嘶鸣。
佳辰无白日,宾阁有青苔。
美好的时光再无阳光照耀,宾客往来的楼阁已生满青苔。
门歌出野田,冠带寝穷泉。
哀歌从田野间传出,衣冠楚楚的您长眠于九泉之下。
万事皆身外,平生尚目前。
世间万事皆成身外之物,唯有平生的功业仍在眼前。
西垣紫泥綍,东岳白云篇。
西垣的紫泥诏书犹在,东岳的白云诗篇永存。
自惜同声处,从今遂绝弦。
自叹知音难觅,从今以后琴弦断绝再无和鸣。

词语注释

缁衣(zī yī):黑色官服,象征官职。
华衮(huá gǔn):华美的礼服,此处指追赠的荣誉。
驷马(sì mǎ):古代四匹马拉的车,象征高官出行。
紫泥綍(zǐ ní fú):用紫泥封缄的诏书,代指皇帝旨意。
绝弦(jué xián):断绝琴弦,比喻知音逝去。

创作背景

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二首挽歌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悼念逝世的右丞相苏颋。苏颋(670-727)字廷硕,唐代名相兼文学家,与燕国公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其卒年《旧唐书》明确记载为"开元十五年卒",时年五十八岁。诗人以"春卿礼乐才"暗指其曾任礼部尚书之职,"缁衣传旧职"典出《诗经·郑风》,喻苏颋继承父志(其父苏瑰亦为宰相),"华衮赠新哀"则指朝廷追赠殊荣。

诗史互证

诗中"西垣紫泥綍"指中书省诏书(苏颋曾任紫微侍郎),"东岳白云篇"暗合其《奉和圣制途经华山》之作。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苏颋文集曾由玄宗亲题序言,可见其地位尊崇。"驷马"、"冠带"等意象,与唐代《通典》记载"三品以上丧礼"中"驷马车驾、羽仪导从"的仪制相符,印证这是高级官员的隆重葬礼。

情感内核

后四句"万事皆身外"等语,既体现道家生死观(苏氏家族素有道教信仰),又暗含《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的哲思。末句"绝弦"用伯牙绝弦典,《大唐新语》卷八载苏颋"善知音律",此双关语既哀知音永逝,亦叹盛世文脉之折损。全诗在工整的五言律式中,将宫廷挽歌的庄重与士人悼亡的深情熔铸一体,堪称盛唐挽诗典范。

赏析

这组挽歌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对苏公的深切悼念,通过多重意象的并置与情感张力的铺陈,展现了唐人挽诗"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典型美学特征。

意象建构的精微与宏阔
诗中意象群呈现鲜明的二元对立结构:丹青、礼乐等文化符号与缁衣、华衮的官仪象征形成生命荣光与死亡阴影的对照(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山嘶驷马"的壮阔送葬场景,突然转入"宾阁青苔"的寂寥空镜,这种蒙太奇式的意象转换,被程千帆先生评为"以空间之旷衬时间之永,愈显哲人其萎之痛"(《古诗考索》)。东岳白云与西垣紫泥的天地对举,更构成"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维度中审视"的崇高意境(宇文所安《盛唐诗》)。

情感表达的层递与升华
前章以"佳辰无白日"的日蚀意象暗喻政治生态的黯淡,后章"万事皆身外"则突入哲学层面的生死观照。葛晓音教授指出:"这种由具体哀悼到抽象沉思的递进,正是盛唐挽歌突破程式化写作的关键"(《唐诗流变论》)。尾联"绝弦"之典的运用尤为精妙,既暗合伯牙绝琴的知音之痛,又以音乐意象的断裂象征文化命脉的中断,钱钟书称此手法为"事典的情感二重奏"(《谈艺录》)。

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诗中"门歌出野田"等句,将汉乐府挽歌的质朴传统与初唐宫廷诗的典丽风格熔铸为一。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特别推重其"以礼乐文明之器承载野哭之悲"的张力美。而"西垣紫泥"与"东岳白云"的对仗,则实践了杜甫所尚的"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美学追求,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此联"在工整中见飞动之势,实为挽诗中罕见的壮语"。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

"右丞此二章,以丹青喻宰辅之业,礼乐比春卿之才,用典精微不露。'缁衣''华衮'之对,既见朝廷恩荣,复含悼亡深悲。末句'绝弦'之叹,犹伯牙之失子期,哀思绵邈,令人击节。"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王维挽诗最得《诗经·黄鸟》遗意。'路泣群官送,山嘶驷马回'十字,写尽哀荣之状。后章'万事皆身外'五字,道破生死玄机,与陶公'死去何所道'异曲同工,皆得达观三昧。"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唐宋名家词话》云:

"右丞此作,上章重仪典,下章重性情。'佳辰无白日'暗用《离骚》'日忽忽其将暮'意,'宾阁有青苔'则化鲍照'荒径隐蓬蒿'句。结语'绝弦'之喻,较之潘岳'望庐思人'更显文人相惜之雅怀。"

当代学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二首挽歌显三重境界:首章铺陈显赫功业,是世俗之眼;次章'万事身外'是哲人之悟;至'同声绝弦'方见诗人本色。王摩诘以画家手笔构图:缁衣华衮为工笔,野田穷泉乃写意,最终留白于绝弦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