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行次成皋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夏氏阶隋乱,自言河朔雄。王师进谷水,兵气临山东。
前扫成皋阵,却下洛阳宫。义合帝图起,威加天宇同。
轩台百年外,虞典一巡中。战龙思王业,倚马赋神功。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行次成皋应制
奉和皇帝之命,行经成皋时所作
夏氏阶隋乱,自言河朔雄
夏氏趁着隋朝动荡之际,自称是河朔一带的豪雄
王师进谷水,兵气临山东
朝廷大军进驻谷水,军威震慑山东地区
前扫成皋阵,却下洛阳宫
先扫平成皋的敌阵,随后攻下洛阳的宫殿
义合帝图起,威加天宇同
大义符合帝王之业而兴起,威势遍及天下
轩台百年外,虞典一巡中
轩辕台已历经百年,如今帝王巡幸如虞舜一般
战龙思王业,倚马赋神功
如战龙般谋划帝王之业,倚马立就赋诗赞颂神功

词语注释

成皋:古地名,今河南荥阳一带
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谷水:古水名,在今河南境内
轩台:指轩辕台,传说中黄帝的居所
虞典:指虞舜的典章制度,喻指帝王巡幸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行次成皋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东巡洛阳,途经成皋险关。此地北临黄河,南连嵩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要冲。帝王车驾行至虎牢旧地,见崖壁间犹存隋末箭镞之痕,遂命群臣赋诗以纪圣迹。

时张说随驾,闻诏即作此奉和之作。诗中"夏氏阶隋乱"暗指隋末群雄并起,窦建德据河朔称夏王之旧事;"王师进谷水"则追述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于成皋决战,以三千玄甲破十万夏军之壮举。张说以史笔勾连,将玄宗巡幸与太宗武功并置——"轩台百年外"遥应汉武柏梁台宴饮,"虞典一巡中"比附舜帝南巡之制,使帝王行止皆合天道。

末联"战龙思王业,倚马赋神功"最见匠心:既暗喻太宗马上得天下之事,又赞玄宗文治武功兼备。其时正值开元盛世,张说以宰相之尊执掌文坛,此作实为应制诗典范,在工整骈俪间隐现盛唐气象。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唐王朝平定天下的壮阔画卷。开篇"夏氏阶隋乱"四句,如历史镜头陡然拉近,用"河朔雄""兵气临山东"等铁血意象,将隋末群雄逐鹿与唐军势如破竹的征战场面浓缩在金石般的字句中。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骨力沉雄,得建安气格",恰指出其继承了曹操《蒿里行》式的史诗气质。

"前扫成皋阵"至"威加天宇同"四句,形成精妙的空间蒙太奇。成皋战场与洛阳宫阙的镜头切换,暗合《文心雕龙》"视通万里"的构思,而"义合帝图""威加天宇"的升华,则彰显出儒家"王道"思想。近代学者闻一多曾盛赞此类诗句"将刀光剑影化为庙堂气象",可见诗人熔铸战争暴力于政治叙事的非凡功力。

末段"轩台百年外"突然转入时间维度,以"虞典巡狩"的典故将现实战功纳入历史长河。尤其"战龙思王业,倚马赋神功"二句,龙马意象的并置堪称诗眼:既暗喻李世民"真龙天子"的身份,又通过"倚马"的敏捷姿态展现文韬武略。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激赏此联,认为"以动态意象凝固永恒价值,实乃应制诗中的神品"。

全诗在铁血与风雅间保持微妙平衡,既满足应制诗"润色鸿业"的要求,又通过"兵气-天宇""战龙-虞典"的多重对照,构建出盛唐特有的雄浑美学。现代诗学家叶嘉莹指出,这类作品"将政治叙事转化为生命气象,故能历千年而犹带风云之气",正是对此诗艺术魅力的最佳诠释。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金声玉振,五色相宣"(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以雄浑笔法勾勒成皋之战的历史画卷。首联"夏氏阶隋乱,自言河朔雄",纪昀评曰"发端如断崖千尺,劈空而来"**(《瀛奎律髓刊误》),将隋末群雄并起之势凝于十字之间。

颔联**"王师进谷水,兵气临山东",王夫之谓之"气象峥嵘,有俯仰六合之概"(《唐诗评选》),铁马冰河之象尽在目前。颈联转写战果,"前扫""却下"二字,方东树盛赞"如吴带当风,收放自如"**(《昭昧詹言》),帝王霸业与天威浩荡浑然一体。

尾联**"轩台百年外,虞典一巡中",钱锺书点出"用典如盐着水,见诗家熔铸之功"(《谈艺录》),将历史沧桑寄于雍容典制。末句"战龙思王业,倚马赋神功",叶嘉莹先生评为"结响遒劲,如钟磬余音绕梁"**(《迦陵论诗丛稿》),既见开国气象,复显文士风流。

全篇**"骨气端翔,光英朗练"(陈子昂语),堪称应制诗中的"黄钟大吕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