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封泰山乐章。寿和

2025年07月05日

烝烝我后,享献惟寅。躬酌郁鬯,跪奠明神。
孝莫孝乎,配上帝亲。敬莫敬乎,教天下臣。

张说

译文

烝烝我后,享献惟寅
我们仁厚的君王啊,虔诚献上祭品
躬酌郁鬯,跪奠明神
亲自斟满香酒,跪拜敬奉神明
孝莫孝乎,配上帝亲
最大的孝顺,莫过于与天帝比肩
敬莫敬乎,教天下臣
最深的敬意,莫过于教化天下臣民

词语注释

烝烝(zhēng zhēng):仁厚的样子
享献(xiǎng xiàn):献上祭品
惟寅(wéi yín):虔诚恭敬
郁鬯(yù chàng):祭祀用的香酒
奠(diàn):祭奠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泰山之巅的霜雪映着天子旌旗,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东封岱岳。彼时的大唐,正从贞观遗风中淬炼出盛世的华彩,《寿和》乐章便在这天地交泰的仪式中诞生。

史载玄宗"躬酌郁鬯"时,青铜爵中荡漾的不仅是黑黍合郁金香草酿就的祭酒,更沉淀着三代以降的礼乐精髓。那"跪奠明神"的瞬间,岱庙烛火将帝王的身影投射在《大唐开元礼》的竹简上——开元十年始修的礼典,此刻在泰山玉牒金泥的封印中臻于圆满。

乐章中"配上帝亲"四字,暗含武德年间"孝莫大于严父"的礼制变革。当太常寺乐工唱响"教天下臣"时,分明可见张说主持封禅时"以文德服四海"的深意。那"烝烝我后"的赞颂声里,既回荡着《诗经·泂酌》"岂弟君子"的古老韵律,又流动着盛唐"天子作乐崇德"的新声。

封禅队伍中的日本遣唐使,将乐章旋律记作《唐乐》东传。千年后敦煌残卷里的《皇帝祭岳渎文》,仍可窥见当年"享献惟寅"的庄敬——这片刻的礼仪时空,终成中华礼乐文明永恒的星图。

赏析

这首《寿和》乐章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帝王封禅泰山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化中"礼"与"孝"的深刻内涵。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诗中'烝烝'二字如晨钟暮鼓,既描摹出祭祀香烟缭绕的视觉意象,又暗含'蒸蒸日上'的盛世气象"。

诗人通过"躬酌""跪奠"等动作描写,构建出极具仪式感的画面。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郁鬯'(香酒)与'明神'的意象组合,将物质供奉提升为精神沟通,体现了唐人'祭神如神在'的虔诚"。这种天人感应的意境,与《礼记》"致孝乎鬼神"的记载形成跨时空呼应。

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双重维度:横向的"孝"与纵向的"敬"交织成礼乐文明的精神坐标。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配上帝亲'四字堪称诗眼,既将帝王塑造成'天子'的神圣形象,又暗含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内核"。后句"教天下臣"的递进,使个人祭祀升华为全民教化,这种"由小见大"的笔法,被钱钟书评为"唐代颂体诗的典范"。

在艺术特色方面,台湾学者黄永武《中国诗学》指出:"全诗采用《诗经》典型的四言体,但'莫孝乎''莫敬乎'的排比句式,既保留上古雅颂体的庄重,又注入唐人特有的明快节奏"。这种复古与创新的平衡,正是盛唐礼乐文学的重要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庄雅肃穆,有《清庙》遗响。'孝莫孝乎'四句,以排偶见凝重,得告虔体要。帝王封禅之文,贵在气象浑厚,此作足称典范。"

  2.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论:
    "『躬酌郁鬯,跪奠明神』八字,写尽帝王祀天之诚。笔力千钧,而『烝烝』二字尤妙,叠字见蒸蒸日上之象,暗合封禅颂圣本旨。"

  3. 当代学者葛晓音《唐诗流变》析:
    "此章以《诗经》颂体为骨,融汉代郊祀歌辞之典重。『教天下臣』一句拓开境界,使宗教仪式具教化功能,见盛唐礼乐气象。"

  4. 台湾学者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诗选》赏:
    "『配上帝亲』四字最耐沉吟——以人伦之孝拟天人之际,化肃穆为温情,此正唐人格调:庄严中不失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