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五德生王者,千龄启圣人。赤光来照夜,黄云上覆晨。
海县衔恩久,朝章献舞新。高居帝座出,夹道众官陈。
槊杖洗清景,磬管凝秋旻.珠囊含瑞露,金镜抱仙轮。
何岁无乡饮,何田不报神。薰歌与名节,传代幸群臣。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
恭和皇帝之命,为千秋节盛宴而作
五德生王者,千龄启圣人
五行之德孕育帝王,千年岁月开启圣明
赤光来照夜,黄云上覆晨
红光闪耀照亮黑夜,祥云升腾覆盖清晨
海县衔恩久,朝章献舞新
四海州县沐浴恩泽已久,朝廷礼仪献上新舞
高居帝座出,夹道众官陈
皇帝高坐龙椅出现,百官列队道路两旁
槊杖洗清景,磬管凝秋旻
仪仗兵器映照清景,钟磬管乐凝结秋空
珠囊含瑞露,金镜抱仙轮
珠宝囊中含带祥瑞露水,铜镜怀抱如仙光环
何岁无乡饮,何田不报神
哪年没有乡间宴饮,哪片田地不祭神灵
薰歌与名节,传代幸群臣
颂歌与美名节操,传给后世多亏群臣

词语注释

旻(mín): 秋天的天空
薰歌(xūn gē): 颂歌,赞美之歌
珠囊(zhū náng): 装饰珠宝的囊袋
槊杖(shuò zhàng): 古代仪仗用的长矛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七年秋,玄宗以己之诞辰设"千秋节",敕令天下宴乐同庆。是时大唐承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如日中天,长安城内金吾不禁,朱雀街前罗绮成云。张说奉诏应制此篇,笔端尽显盛世气象。

首联"五德生王者"暗合《史记》"黄帝得土德"之说,以五行相生喻玄宗承天受命;"赤光""黄云"二句取《河图》祥瑞,仿若未央宫前夜有赤光映殿,晓见黄云如盖。史载玄宗诞时确有"神光满室"之异,张说巧化典故为实景。

"海县衔恩"四句实录当日盛况:四方刺史献《九功舞》,教坊新制《霓裳曲》,帝御花萼楼受贺,百官分行夹道。槊杖森然如林,磬管声遏行云,恰如《旧唐书》所载"王公士庶竞为珍献"之景。

末联"薰歌与名节"双关妙笔,既指《南风》之歌喻圣德,又暗含群臣以诗文竞献之意。张说时为集贤院大学士,深谙应制之道,将祥瑞图谱、宴乐仪轨、颂圣传统熔铸一炉,终成此金声玉振之作。千年后犹可闻其管弦铿锵,想见当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煌煌气象。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千秋节宴的盛况,展现了唐代宫廷庆典的华美气象与政治寓意。诗人通过"赤光""黄云"等意象构建天人感应的祥瑞图景,《唐诗镜》评此"以天象喻圣德,煌煌然有开元气象",赤光如日冕般照耀长夜,黄云似华盖覆护清晨,既是对自然奇观的摹写,更暗含对君主德配天地的礼赞。

诗中"海县衔恩""朝章献舞"二联,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衔''献'二字最见功力,将地方朝贺的主动姿态与中央威仪的被动接受,化作流水行云般的君臣默契。"百官夹道、帝座高悬的场面描写,实为盛唐官僚体系秩序井然的象征性表达,恰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张说笔下的宫廷仪典,总是兼具纪实性与仪式美学的双重价值。"

"槊杖洗清景"至"金镜抱仙轮"四句,运用了典型的宫廷应制诗修辞策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洗""凝"二字:"以动态动词驾驭静物,使仪仗器物获得灵性,磬管声凝秋空,珠囊含露欲滴,金镜如月轮悬天,物象的铺排中暗藏时间的流动。"这种将空间陈设转化为时间艺术的笔法,正是张说应制诗超拔于同僚之处。

结尾"薰歌与名节"联,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解析道:"将宴乐歌舞升华为道德教化的载体,'传代'二字尤见深意,既指群臣共襄盛举,更暗喻盛世精神的薪火相传。"这种将即时性庆典延伸至历史维度的处理,使应制诗突破了歌功颂德的局限,获得更为深远的政治文化内涵。

全诗在华丽辞藻下隐伏着严密的思想结构,从天命王权(五德千龄)到现实政治(海县朝章),再升华至文化传承(薰歌传代),形成螺旋上升的意蕴层次。正如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所总结:"张说以宰相之才运诗家之笔,使应制之作兼具台阁气象与哲学深度,此篇可视为盛唐宫廷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篇应制诗乃典型的"盛世雅音",张说以**"五德生王者"开篇即显庙堂气象,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曰:"起句如黄钟大吕,直承汉魏颂体遗响"。颔联"赤光""黄云"**之对,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典丽中含祥瑞,非泛泛铺陈天象"。

诗中**"珠囊含瑞露,金镜抱仙轮"**二句尤见匠心。南宋《瀛奎律髓》方回批注:"'含''抱'二字,化死典为活趣,使金石意象顿生温润"。王世贞《艺苑卮言》更盛赞:"张说应制诸作,能于台阁体中见飞动之势,如此联之金玉字面而气脉流转,实开燕许大手笔先声"。

结句**"薰歌与名节,传代幸群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点评:"以颂圣作结而能兼寓箴规,所谓'曲终奏雅',此正开元盛世君臣相得之写照"。全篇对仗精工处,正如李因笃《汉诗评》所言:"如织锦排云而自然成章,诚应制诗中'金茎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