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花萼楼下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万心翘乐宴,三舍缓昌时。山接夏云险,台留春日迟。
节移芳未歇,兴隔赏仍追。醉后传嘉惠,楼前舞圣慈。
皇恩与时合,天意若人期。故发前旬雨,新垂湛露诗。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花萼楼下宴应制
奉和皇帝在花萼楼下设宴应制诗
万心翘乐宴,三舍缓昌时。
万众欢欣期待盛宴,三舍星宿延缓昌盛之时。
山接夏云险,台留春日迟。
山峦连接着险峻的夏云,楼台挽留着迟迟未去的春光。
节移芳未歇,兴隔赏仍追。
时节变换花香未消,兴致虽隔仍追赏美景。
醉后传嘉惠,楼前舞圣慈。
醉后传递皇帝的恩惠,楼前舞动圣上的仁慈。
皇恩与时合,天意若人期。
皇恩与时节相合,天意如人所期盼。
故发前旬雨,新垂湛露诗。
因此降下前旬的雨,新赐予如湛露般的诗篇。

词语注释

三舍:古代天文学术语,指二十八宿中的三组星宿,此处象征天象。
昌时:昌盛之时。
湛露:浓重的露水,比喻恩泽深厚。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花萼相辉。唐玄宗于兴庆宫西南隅建花萼相辉楼,取《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之意,以彰兄弟友悌之德。每岁上巳、重阳,必于此楼赐宴群臣,奏《霓裳》之曲,赋应制之篇。是日春和景明,玄宗携诸王登楼,见宫柳含烟,新莺百啭,遂命侍臣以"花萼楼下宴"为题奉和。

玉阶金阙之间,君臣酬唱之际,诗人承圣制而作此篇。首联"万心翘乐宴,三舍缓昌时",既写百官翘首以盼的盛况,又暗合《左传》"退避三舍"之典,喻盛世从容之态。颔联"山接夏云险,台留春日迟",以终南山云气接楼台春光的实景,暗喻皇恩浩荡跨越时空。颈联"节移芳未歇,兴隔赏仍追",道出虽时序更迭而圣眷不衰的深意。尾联"新垂湛露诗",更取《诗经·小雅》"湛湛露斯"意象,将君王恩泽比作晶莹朝露。

此作既存"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六朝余韵,又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张说、苏颋等文坛领袖皆曾于此楼应制赋诗,然此篇独以"前旬雨"应"湛露诗",将农耕祈雨与文治教化浑然相融,实为开天盛世最生动的文学注脚。

赏析

诗人以花萼楼盛宴为背景,构筑了一幅君民同乐的盛世图景。开篇"万心翘乐宴"四字如镜头骤推,将万人翘首的欢腾场面凝练定格,而"三舍缓昌时"更以天象喻盛世——据《周礼》注疏,"三舍"乃星宿退舍典故,暗示德政感天。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在"皇恩与时合"二句中达到高潮,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此类写法"气象浑厚,如金钟大镛"。

诗中时空意象的编织尤见匠心。夏日险峰与春迟楼台形成时空折叠,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山接夏云'句健拔,'台留春日'句婉丽,一刚一柔,见经营之妙。"而"节移芳未歇"更暗用《楚辞》"芳菲菲其弥章"之意象,喻盛世繁华永不凋零。这种象征手法,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为"唐人应制诗之冠冕"。

宴饮场景的描写充满动感韵律。"醉后传嘉惠"的"传"字,令人想见觥筹交错间恩泽传递的景象,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末句"湛露诗"典出《诗经·小雅》,南宋朱熹《诗集传》释此典为"天子燕诸侯之诗",诗人借此将眼前宴饮升华为周礼般的庄严仪式,清代纪晓岚称此结句"雍容揄扬,有《雅》《颂》遗音"。

全诗贯穿着双重情感脉络:表层是宴乐之欢,"楼前舞圣慈"的"舞"字尽显欢腾;深层则是对政治清明的颂美,"天意若人期"暗含《尚书》"天视自我民视"的民本思想。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方式,正是孔子推崇的中和之美。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盛唐应制诗能在颂圣中见格调,此诗堪称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曰:
"气象宏阔而措辞婉丽,'山接夏云险,台留春日迟'一联,以时空交错之笔写宴乐之长,险字奇绝,迟字隽永,圣制奉和而不失风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醉后传嘉惠,楼前舞圣慈'二句,将宴饮之欢升华为君臣相得之境。'传'字见恩泽流动,'舞'字化礼制为意象,雍容中见灵动,的是应制上品。"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
"结句'新垂湛露诗',用《诗经·小雅》典而翻出新意。以'湛露'喻皇恩,既合宴饮之题,复寄讽喻之旨,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全篇章法谨严,如珪璧呈祥,诚玉堂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