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
有策擒吴嚭,无言让范宣。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
旧迹灰尘散,枯坟故老传。百代逢明主,何辞死道边。

张说

译文

牛斗三分国
三国鼎立如牛斗对峙
龙骧一统年
龙腾虎跃一统江山之年
智高宁受制
才智超群岂愿受人制约
风急肯回船
风浪再急也不肯调转船头
有策擒吴嚭
妙计擒拿吴国奸臣伯嚭
无言让范宣
默默退让不似范宣争功
援孤因势屈
孤立无援因形势所迫而屈服
功重为谗偏
功高震主反遭谗言所害
旧迹灰尘散
昔日功业已随尘土消散
枯坟故老传
荒凉坟冢唯有老辈相传
百代逢明主
百世难遇的圣明君主啊
何辞死道边
纵然死于道旁也无怨言

词语注释

龙骧(xiāng):比喻气概威武,如龙腾跃
吴嚭(pǐ):即伯嚭,吴国奸臣
范宣:春秋时晋国大夫,以谦让著称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唐玄宗车驾行至弘农郡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驻跸于黄河岸畔。遥望崤函古道烽燧犹存,帝王忽忆西晋灭吴旧事,遂率群臣祭拜龙骧将军王濬之墓。是时春草萋萋,残碑半没,唯有黄河涛声如当年战鼓不息。

玄宗抚今追昔,感怀将才际遇,乃亲制五言诗一首。侍从文士皆知此中深意:开元盛世虽如日中天,然边镇节度使已现尾大不掉之势。帝王借王濬"功重为谗偏"之典,既叹惋晋武听信谗言折损栋梁,亦暗喻当朝需明辨忠奸。张说等文学侍从奉诏应制时,但见夕阳将将军冢上青枫染作血色,恍若当年武昌战船连天的火光。

诗中"牛斗三分国"暗合天象,太康元年(280)岁星恰在斗牛之间,与晋灭吴天时相应;而"风急肯回船"化用《晋书》典故,王濬率楼船顺流东下时,武帝曾诏令其受杜预节度,将军以"风利不得泊"为由直取建业,终成不世之功。末句"何辞死道边"更见玄宗心思,既是对王濬蒙冤的哀矜,亦是对开元贤臣的期许——纵马革裹尸,亦当报效明主。

黄土陇中,君臣唱和之声与黄河水浪相激荡。千载白云过处,犹见那支蘸着河洛烟霞的御笔,在残碑断碣间写下盛唐对历史的深沉回响。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历史笔触勾勒出西晋名将王濬的功业与悲情。开篇"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以星象喻时局,《晋书·天文志》载"吴越之疆占于牛斗",此处既点明三国鼎立之势,又以"龙骧"将军衔暗喻王濬楼船破吴之功。一"分"一"统"间,历史沧桑尽显。

颔联"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展现人物风骨,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此联"言濬之智勇自将,不为人制"。江风急浪中战舰直下的意象,恰似其"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军事魄力。而"宁受制"三字暗含对谗言中伤的愤懑,为后文伏笔。

诗中用典尤见匠心。"擒吴嚭"借春秋伯嚭喻吴国佞臣,反衬王濬智略;"让范宣"典出《晋书》范通让功之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无言"二字"见得濬之不伐"。吴企明《唐五代诗鉴赏》特别指出"援孤势屈"四字,揭示其虽建不世之功,终因"谗偏"而遭冷遇的历史悲剧。

末联"枯坟故老传"与"百代逢明主"形成时空对话,枯冢尘土与明主知遇的强烈反差中,蕴含着诗人对君臣际遇的深刻思考。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结句"非独吊古,实寓讽今",将个人功业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使诗意升华至哲思高度。

全诗以劲健的史笔融汇苍凉意境,在龙骧战舰的壮阔与枯坟尘土的寂寥间,完成对一代名将的立体塑造。正如李锳《诗法易简录》所云:"气格沉雄处,全在转折顿挫中见风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二句,以星象喻时局,以战船寓天意,笔力雄浑而气象恢宏。王濬灭吴之功,在此十字中已得史笔精髓。后联"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更见其决断之姿,非寻常咏史可比。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云:
此诗以"擒吴嚭""让范宣"对照,暗讽谗言之祸。濬之功高见屈,正与范宣之默然成反照。结句"百代逢明主,何辞死道边",悲壮中自含讽喻,足见张说(注:一说作者为张说)借古讽今之旨。

当代文史大家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论及:
"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一联,深得《左传》"欲加之罪"之笔法。以枯坟尘土作结,化用《诗经·黍离》之意而翻出新境,使王濬墓成为历史荒诞性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