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太原俗尚武,高皇初奋庸。星轩三晋躔,土乐二尧封。
北风遂举鹏,西河亦上龙。至德起王业,继明赖人雍。
六合启昌期,再兴广圣踪。传呼大驾来,文物如云从。
连营火百里,纵观人千重。翠华渡汾水,白日崒罕峰。
枌榆恩赏洽,桑梓旧情恭。往运感不追,清时惜难逢。
诗发尊祖心,颂刊盛德容。愿君及春事,回舆绥万邦。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
奉和皇帝之命,经过晋阳宫应制而作
太原俗尚武,高皇初奋庸。
太原风俗崇尚武勇,高祖皇帝在此初展雄才。
星轩三晋躔,土乐二尧封。
星辰照耀三晋之地,百姓安乐如尧舜之世。
北风遂举鹏,西河亦上龙。
北风助力大鹏展翅,西河亦有真龙腾飞。
至德起王业,继明赖人雍。
至高德行开创王业,继承光明依赖贤人。
六合启昌期,再兴广圣踪。
天下开启昌盛之期,再次复兴圣贤足迹。
传呼大驾来,文物如云从。
传呼皇帝车驾到来,文物仪仗如云随行。
连营火百里,纵观人千重。
军营连绵百里灯火,围观人群千重万叠。
翠华渡汾水,白日崒罕峰。
翠华旗帜渡过汾水,白日映照高耸山峰。
枌榆恩赏洽,桑梓旧情恭。
故乡恩赏融洽深厚,故土旧情恭敬如初。
往运感不追,清时惜难逢。
往昔时光不可追回,清明盛世珍惜难遇。
诗发尊祖心,颂刊盛德容。
诗歌抒发尊祖之心,颂扬记载盛德之容。
愿君及春事,回舆绥万邦。
愿君趁春及时行事,回驾安抚天下万邦。

词语注释

躔(chán): 星辰运行的轨迹
崒(zú): 高耸的样子
枌榆(fén yú): 故乡的代称
桑梓(sāng zǐ): 故乡的代称
舆(yú): 车驾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冬,唐玄宗携文武百官北巡太原,驻跸晋阳宫。此地乃高祖李渊起兵之地,龙兴之所,宫阙巍峨犹存开国气象。玄宗登临旧殿,见屏风上太宗手书《过旧宅》诗,慨然谓侍臣曰:"此先帝栉风沐雨处也",遂命群臣奉和应制。

时值开元盛世,北疆安定,诗人随驾目睹连营百里、翠华渡汾之盛况。汾水畔霜枫似火,与羽林军赤帜相映;晋阳宫阙沐浴夕照,恍若高祖当年"星轩三晋躔"的峥嵘岁月。诗人以"土乐二尧封"暗喻太原兼得唐尧、虞舜之遗风,更以"西河上龙"典出《尚书》喻高祖龙兴。

末章"枌榆恩赏洽"至"回舆绥万邦",既应制颂圣,又暗含深意。枌榆社乃汉高祖故乡,此处双关玄宗巡幸祖地;"清时惜难逢"五字沉郁,似有讽谏君王珍惜盛世之意。全篇在雄浑壮阔的巡幸图景中,将高祖创业、太宗治世与开元气象绾合,终以"绥万邦"的仁政理想作结,正是盛唐应制诗"气象浑厚而旨趣深远"的典范。

赏析

诗人以雄浑典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帝王巡幸图。开篇"太原俗尚武"六句,以星象地理暗喻龙兴之地,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将唐高祖起兵晋阳比作大鹏展翅、飞龙腾渊",通过"三晋躔""二尧封"等典故,既彰显地域历史厚重感,又暗含对李唐王室正统性的礼赞。

中段"六合启昌期"八句堪称全诗华彩乐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推崇"连营火百里,纵观人千重"二句,认为"以数字的强烈对比营造出军容壮盛、万民景仰的恢弘气象"。而"翠华渡汾水"的流动意象与"白日崒罕峰"的静穆景象相映成趣,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盛赞此联"以自然山川的雄奇衬托帝王仪仗的威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尾"枌榆恩赏洽"六句转入深沉的历史感慨。著名唐诗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往运感不追'二句,表面追怀先帝功业,实则暗含对当下清明政治的珍视,体现了应制诗中难得的哲思深度"。最后"愿君及春事"的祈愿,被程千帆先生评为"将颂圣主题升华为对天下安康的期许,跳出了寻常应制诗的窠臼"。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莫砺锋教授在《唐宋诗歌论集》中所言:"熔地理典故、军事气象、自然景观于一炉,在严整的律动中保持着汉赋般的铺陈气势,堪称初唐应制诗中的典范之作。"诗人巧妙地将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礼赞与对未来的期许,编织成一曲荡气回肠的盛世颂歌。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曰:
"此篇以雄浑之笔写帝王气象,'星轩三晋躔,土乐二尧封'二句,将天文地理融为典重之言。'翠华渡汾水'以下六句,如展金碧山水长卷,旌旗、云日、山川皆作帝王家数,所谓'诗发尊祖心'者,诚得应制体之正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张说此作骨力沉雄处直追汉魏,'北风举鹏''西河上龙'暗用《庄子》《史记》典而自开境界。末联'回舆绥万邦'五字,温厚中见庙堂器宇,非徒事藻绘者所能及。"

近人俞陛《诗境浅说》析其章法:
"全诗以'尚武'起,以'绥邦'结,中间铺陈星野、舆图、仪仗、民情,如黄钟大吕次第鸣响。'纵观人千重'与'白日崒罕峰'一闹一静,遂令三十字中具见开天盛世气象。"

当代学者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特别指出:
"此诗可贵处在于将应制诗的颂圣传统与地域文化记忆结合,'枌榆''桑梓'之语温柔敦厚,使煌煌天威中渗入泥土气息,可见初盛唐之交诗风演进的微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