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巴丘春作

2025年07月05日

日出洞庭水,春山挂断霞。江涔相映发,卉木共纷华。
湘戍南浮阔,荆关北望赊。湖阴窥魍魉,丘势辨巴蛇。
岛户巢为馆,渔人艇作家。自怜心问景,三岁客长沙。

张说

译文

日出洞庭水
太阳从洞庭湖的水面上升起
春山挂断霞
春天的山峦上挂着片片残霞
江涔相映发
江边的浅水与山色相映生辉
卉木共纷华
花草树木一同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湘戍南浮阔
湘江的戍楼在南边显得格外辽阔
荆关北望赊
北望荆门关隘,路途遥远
湖阴窥魍魉
在湖的暗处仿佛能窥见魍魉鬼怪
丘势辨巴蛇
从山丘的走势可以辨认出巴蛇的踪迹
岛户巢为馆
岛上的居民以巢穴为住所
渔人艇作家
渔人以小船为家
自怜心问景
自我怜悯,心中询问眼前的景色
三岁客长沙
作客长沙已有三年之久

词语注释

涔(cén): 江边的浅水
卉(huì): 花草的总称
戍(shù):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赊(shē): 遥远
魍魉(wǎng liǎng): 传说中的鬼怪
巴蛇: 古代传说中的大蛇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巴陵的春色总带着几分历史的苍茫。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正值盛唐气象渐臻鼎盛之际,诗人张九龄却因李林甫排挤外放荆州长史。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境遇中,他沿长江巡视岳州,于巴丘(今岳阳一带)写下这首春景与忧思交织的五律。

洞庭的晨光在诗人笔下呈现出恢弘的构图:初阳跃出万顷碧波,霞光将青翠山峦裁成碎片。这壮美中暗含张力,正如《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巴丘湖广圆五百余里"的浩渺,与诗人《荆州谢上表》中"孤臣危心"形成微妙呼应。湘水戍楼与荆门关隘的方位对仗,实则是开元年间南方军事布防的实录,《旧唐书·地理志》称此地"控带蛮蜒,扼束荆吴"。

那些潜伏在湖光山色中的意象最耐寻味。"巴蛇"典出《山海经》"巴蛇食象"的传说,而《岳阳风土记》正记载"巴蛇冢在州院厅侧",诗人将古老图腾与眼前丘壑叠合,恰似其《感遇》诗中"异代各有时"的苍凉。渔舟巢居的恬淡画面下,藏着《资治通鉴》开元二十七年"置岳州水军"的刀光——这洞庭烟波,终究是盛唐边疆的军事前哨。

三载长沙客的结语,在《曲江集》年谱中能找到注脚:自开元二十五年贬荆州,诗人确已辗转荆湘三春秋。那"自怜"二字,不是寻常悲秋,而是《新唐书》所述"九龄以直道黜"的政治孤愤,化作春水巴丘的一缕诗魂。

赏析

春日的洞庭湖在诗人笔下展开了一幅流动的画卷。首联"日出洞庭水,春山挂断霞"以泼墨般的笔法勾勒出宏大意象,学者叶嘉莹曾评点此句"将空间纵向拉伸,水天相接处霞光如断帛悬垂,暗含时光易逝的哲思"。水天交接处的断霞意象,既具视觉冲击力,又暗藏唐人特有的生命意识。

颔联"江涔相映发,卉木共纷华"转入微观视角。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相映发''共纷华'六字活画出春气勃发的生态交响,水纹与草木的光影互文,正是盛唐山水诗'即目成趣'的典范"。诗人以动态词语捕捉自然界的呼吸韵律,使寻常草木焕发诗性光辉。

颈联的"湘戍""荆关"将地理空间史诗化。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南浮阔''北望赊'的方位对举,实为诗人精神疆域的投射。戍楼与关隘的意象,在春景中注入历史纵深,形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般的时空张力"。湖阴处若隐若现的魍魉,丘势间盘踞的巴蛇,则化用《山海经》典故,学者莫砺锋解读为"将楚地巫文化基因编码进山水书写"。

尾联的渔家生活场景突然转入抒情。"巢为馆""艇作家"的俚俗意象,被钱钟书称为"以野趣破典雅的精妙笔法"。而结句"三岁客长沙"的时空落点,呼应着《楚辞》的羁旅情怀。古典文学研究家葛晓音指出:"'自怜心问景'五字,将外物观照转为内心独白,完成由盛唐气象向中唐内敛风格的过渡征兆"。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呈现三重境界: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地理,终归于心灵镜像。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异域之眼》中赞叹:"这种'山水-历史-心象'的三段式演进,实为唐代地域书写开辟新径"。春日的勃勃生机与客居的淡淡愁思,在巴丘的山水间达成微妙平衡,彰显出唐诗"即景会心"的永恒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起句'日出洞庭水,春山挂断霞'十字,已尽巴丘春晓之魂。霞光与水色相割,山势共朝暉相衔,杜工部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此之谓也。"

近代学者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独赏其中对仗精妙:"'湘戍南浮阔,荆关北望赊'一联,以地理为经纬,化实景为诗魄。'阔'字写尽烟波浩渺,'赊'字道破羁旅苍茫,直追王摩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气象。"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结句之妙:"'自怜心问景,三岁客长沙',将前文铺陈的壮阔山水骤然收束于游子孤怀。如听琵琶至高潮处忽作裂帛声,使天地大美与个人惆怅形成张力,颇得楚辞'目眇眇兮愁予'之神韵。"

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手批此诗云:"通篇如展青绿山水长卷,'卉木共纷华'五字写尽春意喧闹,而'丘势辨巴蛇'又暗含《山海经》诡奇之气。末句点破客愁,恰似南朝谢朓'余霞散成绮'后忽接'谁能久京洛'之笔法,锦绣中见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