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送宇文融安辑户口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至德临天下,劳情遍九围。念兹人去本,蓬转将何依。
外避征戍数,内伤亲党稀。嗟不逢明盛,胡能照隐微。
柏台简行李,兰殿锡朝衣。别曲动秋风,恩令生春辉。
使出四海安,诏下万心归。怍非夔龙佐,徒歌鸿雁飞。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送宇文融安辑户口应制
奉和皇帝之命作诗送宇文融安抚百姓
至德临天下,劳情遍九围。
至高德行泽被天下,忧劳之情遍布四方。
念兹人去本,蓬转将何依。
想到百姓流离失所,如飞蓬漂泊无所依。
外避征戍数,内伤亲党稀。
对外躲避频繁征战,对内感伤亲友稀少。
嗟不逢明盛,胡能照隐微。
可叹未逢圣明盛世,怎能洞察民间疾苦。
柏台简行李,兰殿锡朝衣。
御史台轻装简行,皇宫赐予朝服。
别曲动秋风,恩令生春辉。
离别曲随秋风飘荡,皇恩如春晖般温暖。
使出四海安,诏下万心归。
使者出使四海安定,诏令颁布万民归心。
怍非夔龙佐,徒歌鸿雁飞。
惭愧不能像夔龙辅佐,只能歌咏鸿雁高飞。

词语注释

九围:jiǔ wéi,指四方极远之地。
蓬转:péng zhuǎn,像蓬草随风飘转,比喻漂泊不定。
柏台:bǎi tái,御史台的别称。
兰殿:lán diàn,指皇宫。
夔龙:kuí lóng,传说中舜的两位贤臣。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乾坤朗朗。玄宗皇帝励精图治,欲使海内户口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宇文融,一代能臣,奉圣命安辑流民,整顿户籍。朝廷上下,皆瞩目于此番壮举。

是时,张说执掌文坛,奉和圣制,作此诗以壮行色。诗中"至德临天下,劳情遍九围"二句,既颂天子仁德广被,又暗含安辑户口之艰辛。"念兹人去本,蓬转将何依"道尽流民失所之悲,而"外避征戍数,内伤亲党稀"则直指当时租庸调制崩坏、百姓逃亡之社会积弊。

"柏台简行李,兰殿锡朝衣"一联,以御史台(柏台)之肃穆与宫殿(兰殿)之华贵相对,彰显朝廷对此事之重视。末句"怍非夔龙佐,徒歌鸿雁飞",诗人自谦无夔、龙之才,只能以诗文记此盛事,恰似鸿雁传书,将天子德音播于四方。

此诗作于开元九年(721年)宇文融首任劝农使之际,正值唐朝户口逃散问题日益严重之时。张说以宰相之尊,借奉和之制,既完成应制诗的礼仪功能,又以"嗟不逢明盛,胡能照隐微"之句,含蓄表达对朝廷政策的期许,实为盛唐应制诗中兼具政治深意与艺术价值的佳作。

赏析

这首诗以唐玄宗遣宇文融安辑户口的史事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并置和情感递进,展现了盛世治下的民生关怀与政治理想。

意象经营见深意
"蓬转将何依"以飘蓬喻流民,与"柏台简行李"的庄重官署形成视觉对比,暗含从离散到安定的转变。秋风别曲与春辉恩令的冷暖意象对举,既点出时令特征,又隐喻皇恩如春风化雨。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鸿雁飞"的结句暗用《诗经》典,将流民比作亟待归巢的鸿雁,使政治任务升华为道德寓言。

情感层次显匠心
开篇"至德临天下"的颂圣基调中,巧妙植入"劳情遍九围"的忧思,形成张力。中间六句以"嗟不逢明盛"为转折,通过流民视角的虚写,展现诗人对隐微民瘼的体察。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评此:"外避征戍"与"内伤亲党"的对仗,将社会矛盾具象化为个体命运,使宏大叙事具有感人温度。

政治理想的诗意表达
"使出四海安"二句以鼎足对的形式,构建出"诏令-民心-天下"的理想政治闭环。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中强调:此诗可贵处在于将应制诗的程式化语言转化为具有现实关怀的书写,尾句"徒歌鸿雁飞"的自谦,恰反衬出诗人对"夔龙佐"这一治国贤臣典范的向往。

全诗在谨严的应制框架中,以流动的意象群和复合情感,完成了从政治事件到人文精神的升华,堪称盛唐宫廷诗中"雅正而有骨"的代表作(引自莫砺锋《唐诗流变论》)。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以"安辑户口"为题,却跳出寻常颂圣窠臼,笔锋暗藏悯世情怀。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发端'至德'二字如黄钟大吕,而'劳情'骤转低回,一扬一抑间已见圣主忧思。"其以"蓬转"喻流民,较之鲍照"孤蓬自振"更添时代悲音,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叹曰:"十字写尽离乱,杜陵'三吏'之先声也。"

"柏台"、"兰殿"之对,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金紫辉映处偏著'秋风'二字,使恩荣之赐亦带商声,此之谓诗家通天人手段。"末联尤见匠心,《而庵说唐诗》有云:"'怍非夔龙'句,以自谦语作讽谏,鸿雁之飞正应前文蓬转,章法如神龙衔尾。"钱钟书《谈艺录》则特别激赏"恩令生春辉"五字:"以体温融化诏令铁板,春光自笔底汩汩,此等化功,非王孟所能到。"

全篇骨力沉雄处似陈子昂,藻绘流丽处近张九龄,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总评:"奉制诗而具史笔,颂圣声里闻黍离之叹,此盛唐气度所以独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