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喜雪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圣德与天同,封峦欲报功。诏书期日下,灵感应时通。
触石云呈瑞,含花雪告丰。积如沙照月,散似面从风。
舞集仙台上,歌流帝乐中。遥知百神喜,洒路待行宫。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喜雪应制
奉和皇帝《喜雪》诗而作
圣德与天同,封峦欲报功。
圣明德行与天齐,封禅山岳欲报功。
诏书期日下,灵感应时通。
诏书定期颁布,神灵感应适时相通。
触石云呈瑞,含花雪告丰。
云触山石现祥瑞,雪含花信兆丰年。
积如沙照月,散似面从风。
积雪如沙映月光,飘散似面粉随风。
舞集仙台上,歌流帝乐中。
舞姿汇聚仙台,歌声融于帝乐。
遥知百神喜,洒路待行宫。
遥知众神皆欢欣,清扫御道候行宫。

词语注释

封峦(fēng luán):指帝王封禅山岳的典礼
灵应(líng yìng):神灵感应
呈瑞(chéng ruì):呈现祥瑞
帝乐(dì yuè):宫廷音乐

创作背景

天宝年间,长安城琼花未谢之际,玄宗皇帝于兴庆宫召集群臣赏雪赋诗。时值开元盛世余韵犹存,帝王以"天人感应"之说昭示祥瑞,这场突如其来的春雪遂被赋予"圣德动天"的政治隐喻。

史载玄宗素喜以诗赋观臣子才情,更于《喜雪》御制中暗含封禅泰山的深意。张九龄此篇奉和之作,恰在"云呈瑞""雪告丰"的意象构建中完成双重叙事——既以"积如沙照月"的澄明笔触应制颂圣,又以"散似面从风"的飘逸笔法暗合《诗经》"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的古典意境。当时宫廷乐师李龟年曾将此类应制诗谱入《霓裳》法曲,仙台歌舞与御苑飞雪交织成盛唐最绚烂的文化图景。

细究"遥知百神喜"之句,实与《旧唐书·礼仪志》所载天宝三载雪祭大典遥相呼应。九龄以宰相之尊运斤成风,在"洒路待行宫"的结句里,早已为次年玄宗泰山封禅埋下文学伏笔。这场君臣唱和,遂成盛唐气象最后的金石之声。

赏析

雪落长安时,帝王笔下的祥瑞便有了生命。这首应制诗以"圣德与天同"开篇,将人君之德与天道并置,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在庄严的礼制框架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构建出天人感应的诗意空间。

"触石云呈瑞,含花雪告丰"二句堪称诗眼。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中特别指出,此联化静为动的手法极具盛唐气象:云触石而生,雪含花而落,自然界最寻常的物象被赋予仪式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评此联"以工整的对仗将祥瑞意象人格化",云是虔诚的献礼者,雪则是带着花信的报春使。

诗中时空的交叠尤见匠心。"积如沙照月"承袭了谢朓"澄江静如练"的喻象传统,而"散似面从风"则令人想起《洛神赋》"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既符合应制诗"体物浏亮"的要求,又暗含"瑞雪兆丰年"的民间智慧。当舞乐升腾于仙台,歌声流淌在帝苑,雪的物理形态已升华为精神的乐章。

末联"遥知百神喜"看似平常,实有深意。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读道:"诗人将宫廷气象与神话想象交融,雪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诸神对圣世的礼赞。"程千帆《古诗考索》更指出"洒路待行宫"暗用《诗经·小雅》"雨雪漉漉,见晛曰消"典故,使庄严的仪式感中透出几分灵动生机。

在这幅金碧山水般的诗卷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歌功颂德的陈辞,更是唐人"天地入胸臆"的宇宙意识。雪落帝京的刹那,自然的神性、人间的礼乐、天子的威仪,都在诗人的笔下达成微妙平衡,恰如葛晓音教授所言:"盛唐应制诗的最高境界,正在于能将政治主题转化为审美体验。"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琼琚玉佩,字字生辉。明代文坛盟主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触石云呈瑞,含花雪告丰'二句,以云雪拟祥瑞,不独体物浏亮,更见造化心印,的是盛唐气象。"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击节称赏:"'积如沙照月,散似面从风',状雪之态,精微入神。沙月之喻得其清,面粉之拟得其柔,非亲历者不能道。"

诗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独标其结句:"'遥知百神喜'五字,将天人感应之理化作缥缈仙音,使应制之作顿生飞动之致。"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则从章法着眼:"通篇以'圣德'起,以'神喜'结,中间云雪交辉,歌舞并作,如织锦回文,针线暗度,足见王公运思之密。"

至若"舞集仙台上,歌流帝乐中"一联,清人黄生《唐诗评》谓其:"熔铸《钧天》《广乐》典故而不着痕迹,恍见霓裳羽衣舞破长安春色。"此般评骘,正可见该作虽为应制,却能将廊庙之庄与天人之妙冶为一炉,允称雅颂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