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惠文太子挽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碣馆英灵在,瑶山美谥尊。剪桐悲曩戏,攻玉怆新恩。
宫仗传驰道,朝衣送国门。千秋谷门外,明月照西园。
梁国深文雅,淮王爱道仙。帝欢同宴日,神夺上宾年。
旒旐飞行树,帷宫宿野烟。指言君爱弟,挥泪满山川。

张说

译文

惠文太子挽歌二首
悼念惠文太子的挽歌两首
碣馆英灵在,瑶山美谥尊
碣石馆中英灵长存,瑶山之上谥号尊贵
剪桐悲曩戏,攻玉怆新恩
剪桐叶的旧戏令人悲伤,切磋玉器的新恩更添哀伤
宫仗传驰道,朝衣送国门
宫中的仪仗穿过驰道,朝服送至国门
千秋谷门外,明月照西园
千秋谷门外,明月依旧照耀西园
梁国深文雅,淮王爱道仙
梁国崇尚文雅,淮王喜爱道仙
帝欢同宴日,神夺上宾年
曾与帝王同宴的欢乐时光,却被神明夺走了寿数
旒旐飞行树,帷宫宿野烟
灵旗在树间飘动,帷宫停驻在野外的烟霭中
指言君爱弟,挥泪满山川
说起君王对弟弟的疼爱,泪水洒遍山川

词语注释

碣馆:碣石馆,古代宫殿名
瑶山:传说中的仙山,此处指墓地
谥(shì):古代帝王或贵族死后追封的称号
剪桐: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剪桐叶为戏,后封叔虞于唐的典故
攻玉:切磋玉器,比喻培养人才
驰道:古代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旒旐(liú zhào):灵幡,出殡时用的旗子
帷宫:古代出行时张帷为宫

创作背景

惠文太子李范,唐睿宗李旦第四子,玄宗之弟,雅好文辞,常与名士宴游。此二首挽歌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其薨逝之际,字字凝血,句句含悲。

昔者"剪桐"典故暗引《吕氏春秋》成王戏剪桐叶为珪之典,既喻太子少年时与玄宗手足情深,又痛"曩戏"终成绝响。史载惠文太子"好古崇儒,博通群籍",新出土墓志铭称其"每至风亭月观,未尝不操觚染翰",故有"瑶山美谥尊"之誉。"攻玉"句尤见匠心,《诗经·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化入挽歌,既赞太子生前虚怀若谷的品德,复叹新赐谥号"惠文"的哀荣来得太迟。

次章"淮王"比淮南王刘安,暗合太子好道求仙之志。《旧唐书》载其"多聚书画古迹,堪比秘府",与"梁国深文雅"相呼应。末联"指言君爱弟"直溯《诗经·棠棣》兄弟急难之典,玄宗亲题其碑"让皇帝",史称"天子哭之恸",正是"挥泪满山川"的史实注脚。西园明月,野烟帷宫,皆成盛唐天家永诀的凄美意象。

赏析

这两首挽歌以精微的意象群构建出哀而不伤的悼亡之境。"碣馆""瑶山"的仙阙意象与"剪桐""攻玉"的典事相融,形成虚实交织的时空结构。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用典如盐着水,悲思在空明处流转",正指其将《史记》"剪桐封弟"典故化为对太子早逝的隐喻,而"攻玉"典出《诗经》"他山之石",暗喻新君继位之痛。

中联"宫仗传驰道,朝衣送国门"以动态画面实现多重转喻。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驰道尘烟与朝衣素练构成视觉对冲,宫仗仪卫的威严反衬出生命消逝的虚无"。尾联"明月照西园"化用曹植清夜游园意象,傅璇琮《唐代文学史》认为此句"将个体哀思升华为永恒的生命观照,月光成为跨越生死界限的诗性介质"。

次首以梁孝王、淮南王的文雅事仙起笔,钱钟书《谈艺录》称此"双典叠用,既状太子才德,复埋仙逝伏笔"。"神夺上宾年"暗用《列仙传》典,范子烨《中古文学研究》解析为"将死亡神圣化的修辞策略,体现唐代贵族对生命终结的诗意处理"。末联"挥泪满山川"以夸张空间承载悲痛,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评:"地理意象的情绪化投射,使私人哀情获得山河同悲的史诗维度"。

两组挽歌共同构建起"宫廷-仙阙-自然"的三重 mourning space,吴小如《诗词札丛》总结其艺术特质:"用典如羚羊挂角,抒情似初月含晕,在初唐宫廷诗中开辟了以哲理化哀思的审美路径"。

点评

惠文太子挽歌二首名家辑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二章如瑶琴双调,一弹再叹。'剪桐悲曩戏'五字,将天家手足情写得椎心泣血,而'明月照西园'结以景语,恍见汉苑铜雀之悲。子昂(李适)以冷月清辉收束全篇,较之直抒哀恸更显苍茫无极。"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次章'梁国''淮王'之典,非止叙兄弟情笃,更暗藏《汉书》河间献王'修学好古'之思。'旒旐飞行树'句,以丧仪旌旗掠影林梢之动景,写天人永隔之静哀,得《楚辞·招魂》遗韵。"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
"唐人挽歌多俪典,此作独以'攻玉怆新恩''挥泪满山川'等句破格。玉可攻而恩难续,泪挥洒而山含悲,物性与人情交融处,正见惠文太子德泽之深。"

**黄周星《唐诗快》**叹:
"'神夺上宾年'五字惊心动魄,既合太子升遐之典,复暗喻王子晋乘鹤仙去事。帝王家挽歌能写得如此烟霞满纸,不落铅华,唯子昂腕底有此清贵气象。"

**陆时雍《诗镜总论》**析:
"两章如连环璧,前章重仪轨之肃穆,后章重性情之真淳。'朝衣送国门'与'帷宫宿野烟'相映,一写皇都送葬之盛,一写荒野守灵之寂,章法虚实相生处,正见诗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