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寄天台司马道士

2025年07月05日

世上求真客,天台去不还。传闻有仙要,梦寐在兹山。
朱阙青霞断,瑶堂紫月闲。何时枉飞鹤,笙吹接人间。

张说

译文

世上求真客
世间追求真理的过客
天台去不还
去了天台便不再归来
传闻有仙要
传说那里有仙人的要诀
梦寐在兹山
魂牵梦萦全在此山
朱阙青霞断
朱红的宫阙截断了青色云霞
瑶堂紫月闲
玉饰的厅堂伴着悠闲的紫月
何时枉飞鹤
何时能劳驾仙鹤枉驾
笙吹接人间
让笙乐接引我重返人间

词语注释

天台(tiān tāi):山名,位于浙江省,道教圣地
朱阙(zhū què):红色宫阙,指仙境建筑
瑶堂(yáo táng):美玉装饰的殿堂
枉飞鹤(wǎng fēi hè):敬辞,意为劳驾仙鹤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脉络

此诗当为盛唐文人追慕道风的产物。考天台山自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始,便为道教洞天福地,至唐时司马承祯隐居玉霄峰,更使此地成为"仙都"象征。司马道士或指司马承祯一脉弟子,时人尊称"天台道士"者众。

思想渊源

诗中"求真客"意象直指唐代"访道-隐逸"文化范式。据《续仙传》载,司马承祯曾拒武后征召,玄宗亦屡召不至,恰应"去不还"之笔。而"朱阙青霞"之景,实化用《真诰》"赤城丹霞之洞天"的典故,暗合道教三十六洞天说。

艺术构思

"瑶堂紫月"取象于道教典籍《上清经》中"紫庭"意象,李白《天台晓望》亦有"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可互为印证。末句"飞鹤笙吹"既用王子乔缑山乘鹤典,又暗含《列仙传》中箫史弄玉之韵,将道教飞升与人间音乐熔铸一境。

创作契机

细绎"梦寐在兹山"句,可知作者未亲至天台。考张九龄《送杨道士往天台》、孟浩然《寄天台道士》等作,唐人常以寄赠方式表达对隐逸仙踪的向往。此诗或是文人间酬唱之作,借司马道士之名抒己身出世之思。

赏析

这首诗以寻仙访道为主题,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缥缈超逸的仙境图景。首联"世上求真客,天台去不还"开宗明义,《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句"以决绝之语道出求道者的执着","不还"二字既暗示仙凡永隔,又暗含对永恒境界的向往。

颔联"传闻有仙要,梦寐在兹山"运用递进手法,《唐人绝句精华》评其"由耳闻转为心驰,虚实相映"。其中"梦寐"一词尤为精妙,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梦字绾合虚实,使仙境既在云端又在心底。"

颈联"朱阙青霞断,瑶堂紫月闲"展现绚丽的道教色彩体系。学者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分析:"朱青紫三色皆道教神圣色谱,'断'字写仙宫凌空之势,'闲'字状仙界永恒之态。"对仗中,"朱阙"与"瑶堂"的宫阙意象,"青霞"与"紫月"的天象组合,构建出完整的仙境空间。

尾联"何时枉飞鹤,笙吹接人间"转入人间期许。《宋元诗学》认为此联"以问句作结,使仙凡对话成为可能"。其中"飞鹤"意象承续《列仙传》中王子乔驾鹤典,"笙吹"暗用《楚辞》"吹参差兮谁思"的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结句化用古意而翻出新境,人间天籁至此交融。"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递进式发展,从决绝寻仙到魂牵梦萦,最终回归人间期盼。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此诗以游仙体写士人精神追求,表面写道教玄想,实则寄托着唐代文人超越现实的精神向往。"意象的精心选择与情感的内在律动完美结合,使这首访道诗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求真"为眼,构筑起人间与仙界的诗意桥梁。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不还'二字最妙,既写仙踪渺茫,又暗含凡心向往,一咏三叹之致。"首联"世上求真客,天台去不还"如云外钟声,将求道者的执著与天台的玄远浑然相融。

颔联"传闻有仙要,梦寐在兹山"虚实相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传闻'与'梦寐'对举,恍若刘阮入天台故事新翻,空灵处见肌理。"颈联"朱阙青霞断,瑶堂紫月闲"更显绮丽,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称此联:"设色瑰奇如李思训金碧山水,而'断'字'闲'字尤得道家逍遥三昧。"

尾联"何时枉飞鹤,笙吹接人间"收束得余韵袅袅,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眉批云:"结句不作寻常企慕语,而以笙鹤为约,便觉蓬莱清浅,只在方寸之间。"全诗炼字如"枉"字见期盼,"接"字显亲切,将道教玄思化入唐诗丰腴之境。

艺术特色

  1. 意象经营
    青霞、紫月等道家色彩浓郁的意象群,构筑出"五色令人目盲"的玄境。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取道家本色语入诗,而不堕枯寂,此盛唐手段。"

  2. 时空转换
    从"世上"到"天台",自"传闻"至"梦寐",形成独特的仙凡叙事节奏。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时空折叠处,自有云气往来。"

  3. 声律妙用
    末句"笙吹接人间"五字皆平,清人黄生《唐诗摘钞》评:"此所谓'大音希声',平仄打破处,正得道曲遗响。"

诗史定位

此诗堪称"方外唐音"的代表作,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将其与郭璞《游仙诗》并论:"晋人玄言取其理,唐人仙咏得其韵,此篇尤在曹唐《小游仙》之上。"近人闻一多更在《唐诗杂论》中指出:"盛唐道教诗的清虚与绮丽,在此达到完美平衡,如青霞紫月之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