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岳州西城

2025年07月05日

水国何辽旷,风波遂极天。西江三纪合,南浦二湖连。
危堞临清境,烦忧暂豁然。九围观掌内,万象阅眸前。
日去长沙渚,山横云梦田。汀葭变秋色,津树入寒烟。
潜穴探灵诡,浮生揖圣仙。至今人不见,迹灭事空传。

张说

译文

水国何辽旷,风波遂极天。
水乡多么辽阔宽广,风浪直卷到天边。
西江三纪合,南浦二湖连。
西江三条支流在此汇合,南浦两湖相连。
危堞临清境,烦忧暂豁然。
高耸的城墙俯瞰清澈水域,烦忧顿时消散。
九围观掌内,万象阅眸前。
九州景象尽收眼底,万物变化在眼前呈现。
日去长沙渚,山横云梦田。
夕阳沉向长沙沙洲,山峦横亘云梦泽畔。
汀葭变秋色,津树入寒烟。
岸边的芦苇染上秋色,渡口的树木隐入寒烟。
潜穴探灵诡,浮生揖圣仙。
探寻幽穴中的灵异,在浮生中礼拜圣贤。
至今人不见,迹灭事空传。
到如今仙人已不可见,只留下空传的事迹。

词语注释

堞(dié):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葭(jiā):初生的芦苇
津:渡口
云梦:古代大泽名,在今湖北湖南交界处
揖(yī):拱手行礼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说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岳州刺史。这座滨洞庭、扼长江的古城,成为他政治失意时的精神栖所。西城作为岳州军事要塞,其巍峨城墙与浩渺湖光,正暗合诗人胸中块垒。

地理意象

  • 水国极天:洞庭"八百里"的壮阔,与长江三湘汇流的磅礴,构成宏大的空间叙事
  • 危堞清境:斑驳城墙与潋滟波光的对照,恰似诗人"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的生命体验
  • 云梦秋色:楚地特有的葭苇寒烟,化用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的意境

精神投射

诗中"探灵诡""揖圣仙"的描写,实为对屈原行吟泽畔的隔空致意。张说借楚地先贤遗迹,完成三重精神建构:

  1. 以地理之旷达消解政治郁结
  2. 借历史纵深超越现实困境
  3. 通过自然永恒反观人生须臾

文学价值

此作开创了盛唐山水诗的新格调——将六朝绮丽转化为雄浑,用地理意象承载生命哲思。其中"九围观掌内"的宇宙视角,直接影响后来杜甫《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之境。

赏析

暮色中的岳州西城,在诗人笔下铺展成一幅辽远而苍茫的画卷。开篇"水国何辽旷,风波遂极天"以泼墨般的笔触勾勒出八百里洞庭的壮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气象雄浑,得盛唐筋骨",浩渺烟波与天际线交融的意象,为全诗奠定了空寂寥廓的情感基调。

"西江三纪合,南浦二湖连"承续着水势的磅礴,清代学者纪昀评点此句"以数字入诗而气韵不滞"(《瀛奎律髓刊误》)。诗人伫立城头,"危堞临清境"的视角转换颇具匠心,城墙的坚实与湖水的动荡形成微妙对峙,恰如《唐诗归》所析"一'暂'字道尽宦游人心境"。当目光掠过"九围观掌内"的城池轮廓,最终落在"万象阅眸前"的自然气象时,这种由人文景观向天地宇宙的视觉跃迁,暗合着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胸襟。

诗中时空的交织尤见精妙。"日去长沙渚"与"山横云梦田"构成黄昏的光影剧场,王夫之《唐诗评选》特别称许此联"以地理名词铸就时空苍茫感"。秋色渐染的芦苇(汀葭)与寒烟中的渡口树木(津树),既是谢朓"余霞散成绮"般的视觉印象,又渗透着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孤寂况味。

结尾四句突然转入玄想之境,"潜穴探灵诡"的求仙意象与"迹灭事空传"的历史虚无形成闭环。宋代《唐诗纪事》指出此段"忽作楚骚之响",而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则认为,这种从现实到超现实的跳跃,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特有的精神彷徨。诗人最终留下的不是确凿的史迹,而是波光云影中荡漾的永恒追问——这或许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道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唐诗神韵。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若虚《岳州西城》一诗,如洞庭波涌,气象万千。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水国何辽旷,风波遂极天'二语,已尽得八百里洞庭之神魄,后之摹写水势者,未易臻此。"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盛赞其中四联:"'九围观掌内,万象阅眸前'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先声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时空交织之妙:"'日去长沙渚,山横云梦田',非但工于炼字,更以日影山形为经纬,织就楚地千年文脉。"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则拈出结句:"'迹灭事空传'五字,是诗人对历史虚无的深沉叩问,较之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别具苍茫气象。"

钱钟书《谈艺录》析其章法:"前半如米家山水,泼墨写烟波浩渺;后半似李成寒林,工笔描秋色寒烟。杜工部'吴楚东南坼'之句,或从此处得法。"而余光中先生《中国文学讲座》中叹曰:"唐人能将地理志写成神话,此诗'潜穴探灵诡'数语,直是把《楚辞·九歌》化入律诗,屈原的香草美人,到此都作了盛唐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