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起长安城的碎雪,崔光禄的墨迹在素绢上洇开一片冬日暖意。开元盛世的灯火映照着尚书省的青砖,张说执笔沉吟,案头《冬日述怀赠答》的墨香与殿角腊梅暗合——这原是两位盛唐名臣跨越阶层的诗意对话。
崔泰之(崔光禄)时任光禄大夫,紫绶金章出入九重,却以"韦孟词"自比西汉雅颂之臣。史载其"学贯礼经,文摛翰林",恰合诗中"学广仲舒帷"的儒臣风范。张说时任尚书左丞相,忆及景云年间与崔氏同列"缙云司"的往事,"朝携兰省步,夕退竹林期"的工对里,藏着多少贞观遗风——彼时宰相仍可效竹林七贤雅集,政事堂的议政声与终南山的泉声原是一体。
"春郊绿亩秀,秋涧白云滋"非虚笔。据《大唐新语》载,开元初年张说主政时,长安近郊确行"亲稼"之制,尚书省官员需定期巡视京畿农田。那些共赏的良畴秀色,在酬唱中化作盛唐治世的隐喻。而"名画披人物"暗合《历代名画记》所载开元馆阁藏画之盛,两位文臣的审美趣味,实则是整个时代文化自信的缩影。
当崔氏诗作以"曲高弥寡和"自谦时,张说敏锐捕捉到其中的政治隐喻——西汉韦孟《讽谏诗》正是以典雅之辞劝喻君王。此时玄宗渐生骄侈,张说以"齐戒观华玉"应和,用《礼记》"致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的典故,将诗艺切磋升华为士大夫的精神盟约。末句"何足与言诗"的谦辞背后,是开元群臣用诗歌编织的治国理想:在格律与典故之间,始终跃动着《贞观政要》传承的文人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