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崔尚书挽词

2025年07月05日

相宅隆坤宝,承家占海封。庭中男执雁,门外女乘龙。
鸣玉游三省,摐金侍九重。一朝宾客散,留剑在青松。

张说

译文

相宅隆坤宝
选择宅地显赫如坤宝
承家占海封
继承家业占据海疆封地
庭中男执雁
庭院中男子手持雁礼
门外女乘龙
门外女子乘龙显贵
鸣玉游三省
佩玉鸣响游历三省
摐金侍九重
执金器侍奉九重天子
一朝宾客散
一朝宾客散去
留剑在青松
只留宝剑挂青松

词语注释

坤宝:指大地的宝物,象征尊贵
摐(chuāng)金:撞击金属乐器,指侍奉皇帝
九重:指皇帝居所,象征至高无上

创作背景

崔尚书挽词创作背景探微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正是显庆四年(659年)的清明前后。诗人在这般时节执笔写下《崔尚书挽词》,墨迹饱含对当朝重臣崔敦礼的深切追思。这位历仕太宗、高宗两朝的肱股之臣,其生平际遇恰似诗中"摐金侍九重"的写照,终以尚书右仆射之尊卒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二。

细究"相宅隆坤宝"之句,暗合《旧唐书》所载崔氏"世为山东著姓"的家世渊源。博陵崔氏作为北朝以来的顶级门阀,其宅第之隆、承封之显,正体现在"承家占海封"的典雅表述中。史载崔敦礼祖父崔仲方在周隋之际便已爵封安固县侯,至唐初更显赫,诗中"海封"之谓,非虚言也。

"庭中男执雁"四句,实为唐代贵族婚丧仪制的生动注脚。《新唐书·礼乐志》详载五品以上官员婚仪"执雁为赞"的规制,而"乘龙"典出《后汉书》"乘龙快婿"之说。崔敦礼生前曾主持修订《显庆礼》,诗人以这些细节暗喻逝者精通礼制的身份。更值得注意的是"鸣玉游三省"的仕途轨迹——据《唐六典》记载,崔氏先后任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腰间玉珮鸣响于大明宫廊庑间的景象,被诗人凝练成五个字的传神写照。

青松掩映下的剑影,承载着唐人独特的生死观。《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赐剑于重臣的旧事,而《崔敦礼墓志铭》恰有"赐剑履上殿"的殊荣记录。诗人将"留剑青松"的意象与"宾客散"的苍凉并置,既暗合《吴越春秋》中季札挂剑的典故,又折射出显庆年间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随着长孙无忌集团的倾覆,曾"侍九重"的老臣们陆续凋零,诗中的青铜剑,终成时代更迭的沉默见证。

赏析

这首挽词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逝者显赫生平与身后寂寥的强烈对比,在典雅的意象群中暗藏深沉的生命哲思。"相宅隆坤宝,承家占海封"开篇即以地理意象构建宏大格局,《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坤宝"象征大地精华,"海封"暗喻爵位世袭,通过空间延展性展现门第之显贵。

颔联"庭中男执雁,门外女乘龙"采用典型盛唐婚嫁意象,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民俗入诗,庄重中见生机"。执雁礼象征德行,乘龙典出《列仙传》,既写实家族昌盛,又暗含对生命延续的期许。而颈联"鸣玉游三省,摐金侍九重"转入仕途描写,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玉、金器物意象的并置,构成视听通感,将宦游生涯提炼为清脆的佩玉声与庄严的仪仗画面"。

尾联"一朝宾客散,留剑在青松"陡转,形成巨大张力。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推崇此联:"'宾客散'的瞬态与'青松'的永恒形成时空对位,悬剑意象既承《史记》季札挂剑之典,又将人格精神物化为不朽象征"。青松作为死亡意象却充满生命力,与首联的"坤宝"形成闭环,完成从物质荣耀到精神永恒的升华。

全诗在四十字内完成"显贵-繁华-寂灭-永恒"的情感曲线,叶嘉莹指出"这种以空间意象堆叠时间进程的手法,是初唐挽诗特有的美学建构"。诗中器物、礼仪、自然物象的精心选择,使哀挽之情超越个体命运,升华为对盛唐贵族精神的集体悼念。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相宅隆坤宝,承家占海封。庭中男执雁,门外女乘龙。
鸣玉游三省,摐金侍九重。一朝宾客散,留剑在青松。

评点摘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五言整饬中自含悲怆,'留剑青松'一语,尤见大臣风概。末句化用季札挂剑之典,而气象更显苍茫,非徒事雕琢者所能至。"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论:
"此诗以极工整的对仗起笔,'坤宝''海封'二句已见门第之显赫。中联'鸣玉''摐金'写尽台阁气象,而结句陡然转入寂寥,如黄钟大吕后忽作寒泉幽咽,得含蓄之妙。"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崔尚书挽词最动人处,在富贵与虚无的强烈对照。前六句金玉满堂、仪制煌煌,尾联却以'宾客散''剑留松'收束,顿生人生荒凉之感。此种手法,实得左思'郁郁涧底松'之遗意,而更添盛唐特有的恢弘气度。"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
"唐人挽词多俪俗,此作独标高格。'男执雁''女乘龙'用典如盐著水,既存古礼之庄重,复具生活之鲜活,可谓哀而不伤、典而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