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

2025年07月05日

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正在亲人守,能令王泽深。
朝廷多秀士,熔炼比精金。犀节同分命,熊轩各外临。
圣主赋新诗,穆若听薰琴。先言教为本,次言则是钦。
三时农不夺,午夜犬无侵。愿使天宇内,品物遂浮沉。
寄情群飞鹤,千里一扬音。共蹑华胥梦,龚黄安足寻。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
奉和圣命赐予各州刺史,应制题写在座位右侧
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
文明遍布大禹的足迹,鳏寡孤独者皆能体察尧帝的仁心。
正在亲人守,能令王泽深。
唯有亲近百姓的官员,才能使君王的恩泽深入人心。
朝廷多秀士,熔炼比精金。
朝廷多有才俊之士,如精金般经过熔炼。
犀节同分命,熊轩各外临。
手持犀节共同受命,乘坐熊车各自赴任。
圣主赋新诗,穆若听薰琴。
圣明的君主赋写新诗,庄重如聆听薰香的琴声。
先言教为本,次言则是钦。
首先强调教化是根本,其次则是要恭敬谨慎。
三时农不夺,午夜犬无侵。
农忙时节不夺农时,深夜也无犬吠扰民。
愿使天宇内,品物遂浮沉。
愿普天之下,万物各得其所。
寄情群飞鹤,千里一扬音。
将情感寄托于群飞的鹤,千里之外传扬声音。
共蹑华胥梦,龚黄安足寻。
共同追寻华胥国的美梦,龚遂、黄霸那样的贤臣何处可寻?

词语注释

鳏寡(guān guǎ):鳏夫和寡妇,泛指孤独无依的人。
穆若(mù ruò):庄重和顺的样子。
薰琴(xūn qín):薰香的琴,比喻高雅的音乐。
犀节(xī jié):古代官员持用的符节,用犀角装饰。
熊轩(xióng xuān):古代官员乘坐的车,车辕上绘有熊纹。
华胥(huá xū):传说中的理想国。
龚黄(gōng huáng):龚遂和黄霸,汉代著名的贤良官吏。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常以诗赋勉励地方官吏。此诗当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年)前后,时值朝廷大规模考核州县官员之际。玄宗亲制《赐诸州刺史题坐右》诗,张说、贺知章等文臣皆奉和应制,以彰圣主治世之思。

历史语境

开元盛世气象渐成,玄宗尤重刺史人选。据《唐会要》载:"刺史县令,朕所亲择,将致万人之安"。诗中"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正呼应《贞观政要》"君如尧舜,臣比稷契"的治世理想。时朝廷推行"精择刺史"政策,《资治通鉴》记开元十三年"悉集新除刺史于殿庭,亲试以理人策"。

文学传统

此诗承袭应制诗"雅正温丽"之风,又具盛唐气象。"熔炼比精金"化用《庄子·大宗师》"百炼成金"典故,"华胥梦"则取《列子》黄帝梦游华胥国之典。玄宗原诗今佚,然从奉和诗中可见其以"农桑为本""教化先行"的治国理念,与《帝范·务农篇》"禁绝浮华,劝课耕织"思想一脉相承。

政治隐喻

诗中"犀节""熊轩"皆刺史仪制,《唐六典》载"刺史符节,左熊右罴","三时农不夺"暗合《月令》"无夺农时"之训。末句"龚黄安足寻"以汉宣帝时良吏龚遂、黄霸为喻,既颂当下吏治清明,又含劝勉之意——开元二十四年《戒刺史诏》犹言"郡县者,国之本也",可见玄宗始终以刺史为治国关键。

此篇奉制之作,在谨严格律中见恢弘气度,将盛唐"文治光华"的理想凝练为"愿使天宇内,品物遂浮沉"的盛世图景,实为开元文臣"润色鸿业"的典范。

赏析

这首诗以典雅雍容的笔调,展现了盛唐时期刺史教化地方的理想图景。诗人通过"文明""尧心"等意象,将刺史的职责与上古圣王治国之道相联系,形成宏大的政治喻象。张说作为开元名相,其应制诗"气象宏阔,藻思清华"(《唐诗别裁》),开篇即以大禹足迹遍九州、尧帝仁心达鳏寡的典故,构建起圣王治世的崇高意境。

诗中"熔炼比精金"的比喻尤为精妙,既暗合《尚书·舜典》"金作赎刑"的典故,又以金属提纯过程象征官吏选拔之严格。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联:"以冶铸喻选材,取譬新警,得教化之本"。而"犀节""熊轩"二句,通过符节车驾的具象描写,将抽象的任命仪式转化为充满仪式感的视觉画面,体现唐代应制诗"庄重而不板滞"(《唐诗观止》)的特点。

诗人巧妙运用农事意象,"三时农不夺"化用《孟子》"不违农时"的理念,"午夜犬无侵"暗用《老子》"鸡犬相闻"的典故,构成理想治境的田园画卷。清代沈德潜特别推崇此联:"言简意赅,二十字中自具《豳风》《月令》之体"(《唐诗别裁》)。结尾"华胥梦"的运用尤为绝妙,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既是对太平盛世的期许,又暗含对刺史"无为而治"的期许,与开篇的圣王意象形成闭环。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政治理想转化为诗意表达。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张说应制诗能在规整形式中注入政治理想,使台阁体获得思想深度"。诗中"寄情群飞鹤"的意象群,既是对刺史们如鹤鸣九皋的期待,也暗含诗人自身"千里一扬音"的政治抱负,实现了"颂圣而不失性情"(《中国文学史》)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九霄环佩鸣秋水",以端雅之姿承圣制之辉,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气象宏阔而措辞温润,得应制体之正格。'文明''尧心'二句,已见帝王治化之象。"其开篇即以禹迹尧心为喻,将刺史牧民之责与上古圣王之道相绾合。

"朝廷多秀士,熔炼比精金"一联,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盛赞:"熔金之喻精切,既显抡才之慎,复见教化之功,非寻常颂圣语可比。"诗中"三时农不夺,午夜犬无侵"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特为标举:"十字写尽太平,不著一字于颂扬而颂扬自见,此之谓雅奏。"

末章"寄情群飞鹤"等句,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其:"化用《诗经·鹤鸣》之意象,使颂祷之情超然物外,龚黄之典尤见含蓄,讽刺史当追慕先贤。"全篇章法,正如冒春荣《葚原诗说》所云:"首叙圣制之隆,中陈牧民之要,终致期望之意,如良玉生烟,层层透润。"

至若"共蹑华胥梦"之结,钱锺书《谈艺录》独有会心:"用黄帝梦游华胥国典而能新,将理想治境化作缥缈云霓,使应制诗亦具《庄》《列》之逸气。"此正可见盛唐应制之作,虽承命而赋,犹存风骨。